“彩虹之国”的客家人: 互帮互助 命运与共

南非共和国(简称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在这片被誉为“彩虹之国”的12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生活着大约3万客家人。

现年八十岁的李杰发先生是南非第二代华侨,南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其父于1889年来到南非打拼谋生,其兄李铿发是南非当地有名的客属侨领、“五金大王”。

今年是中南建交二十周年,又恰逢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让我们跟随李杰发先生记忆的脚步,聆听客家人在南非的点滴故事。

让南非爱上中国造

南非客属侨领李杰发先生

“我哥哥李铿发先生是1950年左右在南非开办五金厂,当时南非的轻工业比较落后,做饭主要还是用煤、树枝等原始燃料,生火极不方便。后来他有一次回香港的时候,偶然留意到香港人煲汤用的是煤油炉,所以就想引进到南非生产,于是就开始买机器、请五金师傅到南非。”

李杰发谈起哥哥的发家史记忆犹新。设备、技术齐备,但生产只是第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打开市场更是关键。为了推广产品,李铿发动员工人到当地人居住地,手把手教他们使用煤油炉,就这样,产品销路很快打开。当地人评价李铿发生产的“熊猫”牌和“钻石”牌这两款煤油炉,价钱低廉,使用方便。很快,李铿发在布鲁方登购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把一个最初三四百人的小厂扩大到一千多人。而当地人聚居区也因摒弃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土炉,换来了头顶的一片蓝天。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铿发的工厂不但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的种类也增多了,年产值逐渐达到了3000万美金,像电炉、电暖炉等产品畅销南非及其周边国家,李铿发成为了南非名副其实的“五金大王”。

据了解,在南非的老一辈客家人主要以经营杂货店、洗衣店、蔬菜店、茶馆和餐馆等为主,还有华人特色店铺的唐人街,繁盛时有店铺两百余间。李杰发先生当时是协助哥哥管理了十几年的五金厂,后来他自己则做起了雪糕生意。据李先生介绍,“新客家”移民以经商为主,也从事电子、电器、金融、饮食、商贸、旅游、建筑、渔业、纺织、贸易等行业。

“1988年开始,陆续有福建客家人到南非,2000年以后,陆续有广西、江西、四川客家人过来。广东惠州籍客商李凤光先生、广东兴宁的陈焕全先生、客家联谊会前会长陈云生都是从事建筑行业,温耀滨先生来非洲20多年了,做钻石生意,他将原石带到深圳加工,再拿到回南非售卖。”

温耀滨是南非客家联谊会会长、梅县客商,他将南非的资源和中国的技术相整合,珠宝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南非当地人对中国产品认识很多,特别是生活用品,当地人都喜欢用“中国制造”。

不忘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据李杰发先生介绍,南非客家人沿袭了崇文重教的传统,但凡在当地赚了钱,首要的心愿就是要办学,供子女读书。据了解,在上世纪20年代,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开普敦等地先后开办了华文小学,40年代约翰内斯堡增设了华文中学,50年代以后,华文学校规模得到扩大,不少客家人还加入南非执政党,为南非的独立富强做出贡献。

“客家人最重视的是教育,是办学,1940年左右,客家人自己有了梅侨公会也叫梅侨商会,办学请老师都是由商会直接跟政府沟通,教客家人认识中国字。”

南非的“番客”在当地赚了钱,多数还会回祖家购置房产、土地,李杰发的父亲也不例外,至今,老家西洋还有其父亲用在南非赚的钱盖起来的大屋。

“客家人心里很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到了外面,一定要回到祖籍地,家乡观念很重,我们家每年新年都会回西洋敬祖。”

客家有句“老古言语”——“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传承的纽带。据李杰发先生介绍,南非的许多老华侨自小就完全接受当地的教育,所以客家话讲得很一般,反而“新客家人”因为是在祖国长大,自小讲着客家话,来到非洲仍保留了祖宗言,而在客家联谊会等客属社团里不管讲得地道的还是“半咸淡”的,乡亲见面很自然地都会尽量用“阿姆话”交流。

南非客家人爱国爱乡,对祖国,他们胸怀赤子之心。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南非客家人不仅捐献了大量资金,而且购置了大量公债、国债,抗战胜利后,这些公债、国债本可以兑换成现金,但这些客侨乡亲说,“捐出去就是为救国的,不必再换回来。”

互帮互助 中南命运与共

在海外打拼生存发展,南非客家人继承了团结互助的客家传统。为生计、为平等、为维权,客家人先后成立了梅县同乡会、梅侨商会、南非东伦敦中华会馆、维益社、南非中华公会、南非联卫会所等社团会馆,继而又成立了警民中心、客家联谊会等客属社团。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都是客家人带头参加成立,成立大会上约有四百人,客家人就占了1/10以上,有好多是从伊丽莎白港自费坐飞机到约翰内斯堡。另外,还有一个警民中心,李铿发先生大力支持与警察沟通。2005年8月28日,客家联谊会成立,当时使馆大使到场时全场欢迎。客家会过年过节都会集中吃饭,八月半送月饼给会员。”

这些客属社团不仅是南非客家人团结的纽带,更成为了客家人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客家联谊会还经常组织会员到当地人地方、学校社区捐献物品,他们对中国人印象好。当地人有困难我们都会帮忙,他们对华人很友善。当地人也知道中国帮他们很多,比如在前几年南非足球赛,又帮他们建了体育馆、比赛场等等。”

正如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接受记者专访的李杰发先生对中南合作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希望南非跟着“一带一路”改变,经济越来越好,南非好自己才会好。”

背景链接

据梅州市外事教务局副局长邓锐介绍,客家人的海外迁徙,有史记载是,文天祥起兵抗元失败后,梅县松口人卓谋等愤然出国,抵达东南亚。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中的一些人继续迁徙,一些人到了毛里求斯、南非等地。而近代客家人移民南非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中国,民不聊生,中国人到南非寻找生存机会;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南非投资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一批旅居港澳台的客家人迁移到南非;第三次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客家人到南非寻找发展机会。目前,在南非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三个首都——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以及约翰内斯堡、德班、伊丽莎白港等地,其中,以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最多。

客家人的主要移民路线:由香港、南洋,到达毛里求斯、留尼旺和马达加斯加,再迁移到其他非洲地区;由香港、南洋,直达南非,或经毛里求斯转南非,后来又从南非移居其它邻近的国家。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