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9月1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华裔儿科医师李家仁(Dr. Raymond Li)行医满50年后宣布退休,最后45年他是在旧金山服务。李家仁在华埠及日落区设有诊所,他曾诊治的病人逾8万人,看病次数高达80万人次,不少病人是他的病人的小孩,跨越许多家庭的两代成员。
华埠/北岸区市议员佩斯金已在市议会提出决议案,计划于当地时间9月11日在市议会上公开表彰李家仁医师服务华埠近半世纪的贡献。9月10日李家仁度过77岁生日。9月18日是已故小区领袖白兰辞世两周年的纪念日子。李家仁是白兰生前的知心挚友,两人都是侨立东华医院的领袖人物,东华医院也使他们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
忆好友白兰:我很怀念她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恭喜您!9月对你有特别的意义?
李家仁医师答(以下简称答):感谢大家的支持。提起辞世快满两年的好友白兰,我的确很怀念她、敬重她。她毕生为华人做了很多事情,造福华人小区。对我来说,白兰不只是我和妻子(傅爱萍)的多年好友,她还大力支持在香港及海外毕业的双语华裔医师,鼓励更多母语为中文的医师到东华医院服务。
20世纪70年代白兰开始为挽救东华医院而奔走,为兴建新医院大楼筹款。白兰找我加入筹款工作,因此我和许多华埠医师都有个人捐献。每年我们合力为东华医院筹到的款项超过百万美元。新医院已于两年前白兰辞世时建成启用。
问:你怎样认识白兰而成为了好友?
答:已记不起第一次见到白兰是哪一年,当时白兰是《旧金山纪事报》记者,她带着侨领方国源的孩子来到华埠的诊所看病,我并不认识她。但因为病人很多,白兰在诊所等了两个小时才轮到她,她一见面就抱怨要等两小时,所以我对白兰的印象很深。
其后白兰再带着方国源的孩子来看我两、三次,因为每次她都要等,之后她就没有再来。直至我和现任妻子Wendy认识时,才发现白兰早已是Wendy的好友,大家才真正认识。
东华医院董事会是由16个侨团指派代表组成,白兰是中华总商会的代表董事,我则曾任医生团的代表董事,因此我们有更多合作机会。
2003-2004年我担任东华医院董事会主席(院长),我也是唯一来自医生团的医师院长。白兰和我的合作包括了每年东华医院的筹款活动。
当年父亲一句话 不念会计念医科
问:可以分享你的成长故事吗?如何由香港来到旧金山行医?
答:我在香港出生长大,父亲是一位会计师,我是父母的七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非常了不起,独力经营会计师事务所,努力让七个小孩都接受良好教育。
因父亲勤奋工作,建立榜样,我从小也努力读书,以数理化学科的成绩最好。可能因我是老大,原来立志追随父亲在大学里主修会计,以后可接手经营父亲的会计师事务所。
高中毕业时,我顺利升上香港大学。当时父亲建议我念医科,而不是会计。父亲解释,因为我的弟妹经常有病痛,如果我当了医师,也可帮忙家人。
我心里想,父亲的经验比我多,我一向又是听话的孩子,就决定读医科,成功进入了香港大学医学院。1960年代香港只有港大有医学院,每年医学院只录取70-80名新生。
香港的高中要读七年,港大医学院要念五年。1967年我从港大医学院毕业,先后进入玛丽医院及伊利莎伯医院服务各半年,翌年(1968年)我就离开香港来到美国深造医科。
回首美国执业之路:非常不易
问:从海外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在美国执业并不容易?
答:我在旧金山执业之路非常不易,这也是我决定留在旧金山发展、没有回香港行医的原因,我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不过,我在旧金山遇到了良师。我在港大医学院时已选择了儿科专科,所以来到旧金山后,就尝试到儿童医院找寻深造机会。
我走进儿童医院,要求见儿科主任医师,希望在儿童医院实习。很意外地,白人主任医师愿意见我。原来他只想告诉我,我没有机会,当时儿童医院有三个实习医师空缺,但已有78人提出申请。
主任医师又说,由于我从海外的医学院毕业,更难获得录取。我听到答案后,心里不好受,只有失望地离开。但当我正要踏出医院大门时,主任医师却从医院追出来找我。
主任医师说,他可以预见未来的旧金山将需要更多懂中文的医师,以配合华裔人口的成长,他决定让我在儿童医院实习。我感谢主任医师的赏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深造机会。
当儿科医师 有很大的成就感
问:为何钟情于儿科医师?
答:回想过去50年当医师的日子,天天都是开心度过。当儿科医师不只是替小朋友看病,也陪着他们成长,这是很大的成就感。想起当年我仍在儿童医院服务时,有一天,我看见一名早产婴儿,护士们都认为这名早产婴儿已没有生存机会。但我不同意,立即替婴儿急救,结果成功救回婴儿,看着婴儿逐渐每天增重成长,心里感到欣慰。
问:离开儿童医院后,你就在华埠开诊所?
答:开业初期很困难,一方面我没有美国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一方面我没有执业经验。原来我是计划先加入别人的诊所,然后才自己开业。但我到处找机会,很多诊所连我的名片都不愿意收下来。
后来有一名德裔女儿科医师愿意与我合作,同意让我在她的诊所里服务六个月。但当我开始上班后,不少病人改来看我,使该德裔医师担心她的病人被我抢走。我上班两周她就要求我立即离开。
找不到诊所服务,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自己创业开诊所。找诊所也不容易,我的第一个选择是在旧金山华埠。1970年代华埠十分繁荣,租金很贵。像华埠士德顿街近华盛顿街的街角店铺租金,每月也要1.8万美元,对我来说,不容易负担。
当时东华医院旧院大楼后面厨房处有一个小诊所,已有三位华裔医师,他们同意让我加入,合租该小诊所。1972年我正式在华埠开诊所,我也是最先在华埠开业、从香港医学院毕业的医师。
因为初期担心病人不够,难以负担,我也申请到旧金山市府担任体检官,负责新聘公务员的体检工作,共服务了四年(1972-1976年),后来病人增加了,时间不容许,我就辞职了。
华裔老妇人 送来一大箩鱼虾蟹当谢礼
问:后来你在日落区也开诊所?
答:来到旧金山初期,我住在日落区第30街。我住在楼上,利用楼下的姻亲公寓改为诊所,病人也是愈来愈多,邻居于是投诉每天来找停车位的人太多。1978年我将日落区诊所迁到Noreiga街二楼。
至于华埠诊所,开业半年后病人也在增加,地方不够,我就迁到积臣街,后来再搬到士德顿街万华大楼直至退休。
我每周诊病六天,早上11时至晚上11时,目的为方便需要上班的父母。虽然晚上看病,但我不多收诊金,以减轻病人改到医院急诊室求诊的费用。晚上诊所关门后,我就审阅保险申报单及文件,经常工作至凌晨2时。
问:你是知名的儿科医师,许多病人是慕名而来?
答:回想当医师的日子,趣事很多。我在华埠诊所开业的第一天,就有一名中老年华裔妇人来求诊,她像是华埠海鲜店的工人,我以为她很穷,为她看病后免收诊金,并告诉她我是儿科医师,不是家庭科医师。
没想到第二天该妇人带着她的三个孙子来看病,并送来一大箩的鱼虾蟹海鲜,答谢我不收诊金,原来她是华埠一家海鲜店的老板娘。我的病人就是这样愈来愈多,全靠口碑,许多病人为我带来更多的病人。
问:你是医学界的领袖人物,从来没有离开华埠?
答:过去曾有同业建议我在列治文区开诊所,但我没有兴趣,一心一意在华埠及日落区服务,这两个地区都是旧金山华人小区的重心,我无意离开。
1982年华埠执业的一群医师创立“华美医师协会”,2014—2016年我曾任会长三年。我在东华医院董事会前后共服务15年,两年是会长。我与许多华裔医师都是心系华人小区,出钱出力支持东华医院。(李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