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假发产业市场现状

脱发,尤其是导致秃顶,会让一个人非常焦虑。事实上,对于一些人来说,头发是影响他
们自信心的一个因素。因此,脱发会使人感到压力和缺乏安全感。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今
天的人们身上,而且至少从 1610 年至 1643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统治时期就一直存在
。 29岁时,国王开始秃顶。尽管当时头发浓密的男人被认为身体更强壮。1972 年 5 月 25
日(即 46 年前)出版的《罗盘报》援引法新社的报道称,为了掩盖自己的秃头,路易十
三每天都戴着假发或人造头发。他甚至被称为男士假发之父。由于国王戴假发,人们纷纷
效仿他。假发成为一种流行物品。20世纪60年代末左右,印尼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
二假发出口国之一。他的继任者路易十四也戴着假发。不同之处在于,国王的假发是有间
隙的,可以塞进他的天然头发。另一位也戴假发的法国国王是路易十六(1754-1793)。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的假发掉了下来。据说这件事导致假发的受欢迎程度急剧下
降。假发制造商失去了客户,他们只为歌剧和电影演员的舞台表演制作假发。1958年前后
,随着世界时尚的发展,假发再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人体模型戴着假发以配合他们展
示的衣服。
据说,欧洲艺术家兼社交名流艾拉·德芙丝汀宝 (Ira de Furstenberg) 就是对假发痴迷的人之
一。他收藏了大量假发,其中一顶价值17500美元。这个价值比当时的一些汽车价格还要
贵。20世纪70年代的雅加达巴刹巴鲁(Pasar Baru),各种型号的假发也曾流传。直到今
天,假发仍然存在。1997年,成为话题的假发之一是女演员麦当娜在电影《贝隆夫人》中
扮演贝隆夫人时所戴的假发。据报道,这顶假发的售价约为 800 万印尼盾。以歌曲
“Believe”而闻名的歌手雪儿也拥有昂贵的假发。200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次

演出中,有消息称雪儿的化妆室里的一根假发不见了。雪儿的黑色半编织假发价值约
9000 万印尼盾。2002年,作为小屏幕节目《谁敢测验》的主持人,艺术家莫迪·科斯内迪
(Maudy Koesnaedi) 戴着短发假发亮相。他选择戴人造发是出于实际原因,因为他必须在
早上出现。与此同时,他的自然头发很长。20世纪60年代末左右,印尼已成为仅次于中国
的世界第二假发出口国之一。印度尼西亚的假发因其发丝比中国的假发更细而受到欧洲和
美国市场的青睐。《罗盘报》1967年3月15日指出,印度尼西亚每年向美国、香港和日本
等各国出口130多吨头发。
20 世纪 70 年代左右,假发通常仍由真发制成。在印度尼西亚,有中间商从村庄收集头发
。尽管在香港已经出现了合成头发假发,其价格高达真发假发的一半(Kompas,1968年
10月18日),但人们对真发假发的需求仍然很大。长度在 55 厘米以下的光滑直发比卷发
更贵。这是因为卷发更难加工成假发或发髻。头发中间商通常根据头发的重量购买真发
。1968 年,一公斤直发的价格约为 10,500 卢比(Kompas, 1968 年 11 月 26 日)。对于
20世纪70年代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假发也是自我生存的必需品。例如,《罗盘》杂志1971
年 11 月 3 日写道,在日惹,年轻人戴着各种颜色的假发。有些年轻人选择红色假发,有
些则戴蓝色、绿色和白色假发。他们通常成群结队地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穿过主要道路。
容易获得的头发原料、工人的技能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工资,让外国投资者把目光投向
了印尼。不仅在中爪哇省的普巴林加摄政区,一些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为假发生产商,包括
巴厘岛。其中之一是来自荷兰的卢·亨德里克斯(Lou Hendrix),他代表欧洲一家假发公司
。1987年,他们在巴厘岛乌布开设了假发生产业务。这里所有的假发制作过程都是手工制
作的,没有使用机器,因为他们只接受定做的假发。说到工资,在中国也是一样的。但中
国工人的工作就像机器人一样。当他们在巴厘岛时,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开玩笑、一边听
广播,但他们都非常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罗盘》杂志1987 年 2 月 22 日援引卢·亨德里
克斯 (Lou Hendrix) 的话说:“他们很有艺术感,而且很灵巧。”说起假发,就离不开
Purbalingga。尽管仍处于家庭规模,但假发行业实际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就在
Purbalingga 存在(Kompas,2011 年 9 月 14 日)。当时,假发还无法成为地区收入的“支
柱”。对于居民来说,制作假发的收入并不能作为谋生手段。
因此,许多普巴林加县的人选择到大城市找工作,因为他们的村庄相对缺乏工作机会。直
到20世纪80年代,假发行业才开始“出现”,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当
Purbalingga摄政政府(Pemkab)于2000年初为外国投资者开放创业机会时,来自韩国的
外国投资者看到了市场机会和潜力,在Purbalingga开设了假发和假睫毛工厂。2008年
,Purbalingga有17个假发、假睫毛、化妆刷和假指甲工厂,雇用了大约3,000名员工。除
了在工厂工作的人之外,与当地工匠的合作也已发展成为等离子体。共有 125 台血浆,雇
用的员工约为 8,000 人。《罗盘报》2011年1月24日指出,人造头发行业以及随后的假睫
毛生产为数千名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举例来说,2011年,在Bojongsari区的
Karangbanjar村,约有650个家庭,其中80%从事假发和假睫毛行业。2011年,Purbalingga
县有250家假发和假睫毛家庭工厂。该行业吸纳了现有 420,000 名劳动力中的 12.4%,即
52,000 人。假发和假睫毛领域的等离子企业也已发展到300家左右。假发和假睫毛行业随
后在普尔巴林加兴起了其他行业,例如食品和手工艺品行业。失业率也有所下降。如果说
2000 年这一数字约为 10%,那么 2010 年则为 3%。与此同时,中爪哇省的平均失业率约
为 6%。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印度尼西亚仍然是世界主要假发出口国之一,但人造发出口额
并不总是持续增长。2008年,假发和假睫毛的出口额每年约为1400万美元。次年,经济危

机席卷全球,普巴林加的假发行业相对安全。这是因为假发和假睫毛的出口合同通常是在
未来一到三年内签订的,当时危机尚未发生。然而,假发行业的参与者很难获得新合同
。2009年,Purbalingga有18个假发和假睫毛工厂,约有25,000名工人。工厂外仍有约250
台血浆,因此假发和假睫毛行业吸纳的工人人数约为6万人(Kompas, 2009年2月24日
)。2013 年,假发和人造睫毛公司数量增至 37 家,小型和等离子企业约 300 家,员工人
数约 44,000 人(Kompas,2013 年 10 月 2 日)。2014年,Purbalingga人力和移民服务局
记录,有超过50,000人从事假发和人造睫毛的制作工作。2011年,假发和假睫毛行业的出
口额约为每月280亿印尼盾(Kompas,2011年1月24日)。假发、假睫毛出口主要销往美
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及中东地区。假发、人造睫毛行业的发展,导致雇主招工难
。他们敦促政府立即运营美发工作培训中心,以吸引技术工人。这很重要,因为企业家是
根据与海外买家的合同来追求目标的。
然而,假发和人造睫毛出口的增长并不总是与工人的福利成正比。20世纪90年代,经常出
现假发公司工人罢工的新闻,因为雇主没有按照地区最低工资(UMR)支付工资。《罗
盘报》,1995 年 5 月 3 日指出,400 名工人因没有按照最低工资支付工资而举行罢工。一
周之内,超过2000名工人再次罢工,原因是雇主没有支付每天3000印尼盾的最低工资。该
工人的工资约为每月 70,000 印尼盾。2000年,假发生产公司的工人再次罢工,与UMR有
关。事实上,这次如果工人没有上班,即使是因为生病并且有医生的声明,也会扣除工资
(Kompas,2000年4月20日)。2011年,当Purbalingga县的最低工资为76.5万印尼盾时,
库塔萨里区Munjul村居民Kosiyatun作为工人,每月只能拿到55万印尼盾的工资。即使加
上加班费,最高收入也只有67.5万印尼盾。因此,当一家公司向他提供每月85万印尼盾的
薪水时,Kosiyatun立即换了工作(Kompas,2011年9月29日)。2014 年,工人的工资约
为每月 100 万印尼盾,不包括加班费(Kompas,2014 年 6 月 1 日)。假发和人造睫毛制
造商的就业机会持续增长,这意味着居民无需在大城市寻找工作。假发和假睫毛的大量订
单实际上意味着雇主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由于技术工人数量有限,工人被以更高工资的
承诺“挖走”。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