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多必失 吃盐越少身体越好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钠不超过2000毫克,即略少于一茶匙。可是每
10名成年国人中,有九人的日常钠摄入量超标!高钠饮食可引发高血压,提
高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年纪越大,肾脏调节盐分的功能退化,调节血
压的能力变差,面对的风险越高。
除非迫不得已,每天下厨的家庭主妇李美玲(70岁)不会在料理中加盐;即
便加盐,最多不会超过四分之一茶匙。
李美玲说:“我从没意识到钠会构成健康风险,直至父亲中风,妈妈患上高血
压,我也在大约30年前出现血压偏高问题。医生说导因应该是钠摄取量太高
。”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她决定“下手”轻一些,过去煮汤时下两三茶匙或一
汤匙盐,如今她把分量减少30至40%。“家人一路来习惯重口味菜肴,起初都
说东西淡了不好吃,但在我的坚持下,他们的口味慢慢调整过来,现在外出
用餐,大家都觉得外面的食物太咸。”
食物少盐一样美味
现在,李美玲只给某些菜肴提味,比如煮糯米饭或炖汤时,用上少许盐。她
指出,许多食材本身有丰富的味道,如洋葱、番茄、萝卜、芹菜、灯笼椒,
只要善选食材,用心处理,不必加盐一样能做出美味佳肴。
李美玲说:“我喜欢选用当季食材,还有多种香草如迷迭香、罗勒、百里香和
牛至。此外,红枣、枸杞、肉桂、咖喱叶和丁香,也能让家常菜更美味。”
如何让重口味的家人接受少盐料理?李美玲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大幅度减盐,
或许可先减10%,等家人习惯后再逐渐减少。让李美玲欣慰的是,女儿受她
影响,下厨时特别注意盐的用量,“很开心能把较健康的烹煮法传下去。”
改变口味比想象中容易。保健促进局政策与策略发展署副署长冯睆溱博士是
一名营养师,她说人的味觉受体细胞(taste receptor cells)每10至14天会
更新一次,有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盐分较低的饮食。
研究显示,养成一个习惯大约需要21天,只要在这段期间内持续重复我们想
变成习惯的行为(如减少摄取盐分),就会强化习惯的形成,之后比较容易
持之以恒。
国人钠摄取量比建议值高近一倍
我们摄取的钠一般来自盐、酱料和各种调味品,以及快熟面——一茶匙
(6000毫克)的盐包含2326毫克的钠。
根据2022年全国营养调查,国人摄取的钠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高出近一
倍 —— 每日平均摄取量高达3620毫克(等于9公克或1.8茶匙的盐)。与此
同时,本地高血压患病率过去五年从24%升至37%;减少钠摄入量有助预防
高血压,间接降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冯睆溱说:“研究显示,只要减少钠摄取量,可能只需一周便可降低血压。”
减钠为健康加分
一些小贩和饮食业者已经响应政府号召,开始选用钠含量较低的盐。调味时
,专业厨师建议,可考虑用柠檬汁、醋、香草和香料如胡椒,让食物的味道
更丰富多元,以减少对盐的依赖。
饮食业者观察到,本地食客的口味已渐渐改变,很多餐馆厨房也已开始实行“
少油少盐少糖”,一方面是客人要求,另一方面是响应政府号召。
以在家煮海鲜泡饭为例,翡翠餐饮集团执行总厨符兴毅是用鱼骨熬汤,加入
姜葱去腥,慢煮收汁后加入苦瓜和番茄,亦可用虾壳丰富汤汁的味道。
过去,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会根据不同年龄层建议不同钠摄入量
,一般是50岁以下者摄入值较高。这或许会让一些人以为只要年龄在50岁以
下,就不必严格管控盐分的摄取,但把近期科学研究纳入考量后,这些官方
建议都做了修改。
年龄越大,人体肾脏调节盐分(钠)的功能会逐渐退化,调节血压的能力也
可能变差,患上高血压及并发症的风险自然提高。冯睆溱说:“年纪大了以后
,我们更要小心管控钠的摄入量,以确保血压可以维持在健康范围。”
盛港社区医院营养师温炜伦说:“年龄较大人士比较不容易将体内多余的钠排
出体外。摄取过量的钠容易引起水潴留(如双下肢水肿),血压会增高,也
会增加心和肾的负担。
他指出,长期的高盐饮食会提高罹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胃癌、骨质疏松
症及肾脏疾病的风险。“即使目前没有任何疾病,还是应该控制钠的摄取,以
降低患上任何因过量摄取钠而引起的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