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三题
吴亮(新加坡)
 
雪乡
检证通关
雪乡里的大巴
将我们送往入住的民宿
据说,早年
林业工友就在此护林防火
天寒地冻
只好燃烧干柴取暖
也经常蜷缩在硬木板上哆嗦
时代进步了
雪乡变成旅游胜地
工友简陋的住房
摇身变成热门的民宿
入夜,我们倘佯在中央大街
雪乡最繁忙的地方
大街两旁商店餐馆林立
游客𤋮来攘往
身上御寒的厚衣物
展现每一位游客的臃肿
漫天飞雪中
灯光色彩斑斓
大红灯笼高高挂
突显屋顶雪蘑菇的洁白
来了,雪乡秧歌队的锣鼓
牽动多少游客的盼望
雪地上万头攒动的 “ 蹦迪 ” (注)
更叫人群疯狂
躺在木板床上
迷糊中我堕入梦乡
梦里,竟然也有漫天飞雪
还有踏雪护林的硬汉
羊草山上
听说,羊草山
是雪乡的至高点
沒有遮拦
最适合迎接漫天雪花
上山的路曲折又狭窄
沉着熟练的师傅
颠簸震荡之中
把大家送上羊草山
山顶天苍地茫
寒风凛冽
雪花纷飞
零下二十度
大家一边喊冷
一边忙着这里录像,那里拍照
雪花越飘越大
令人举步维艰
认定前方太阳神的标志
我迎向急风,挑战严寒
十里冰雪画廊
海林市,十里冰雪画廊
广衮无垠的景区
不见画作
只有遍地皑皑白雪
雪花漫天飞舞
洁白的雪原一片朦胧
树木不曾迷失自己
这些枝桠
冰挂晶莹剔透
那些树顶
何时长出一头白发
游客归真返璞
有人就地拥抱白雪
有人干脆躺在松软的雪丘上
人与树之间没有距离
找个恰意的位置
摆出各种姿势
不让此行空白
走出景区
我终于明白
十里冰雪画廊
不需要画家
也不必展示任何画作
辽阔的雪原上
每一棵雾凇
每一支冰挂
每一位游客
一举手、一投足
皆是无以伦比的冰雪风情画
       注:舞会的意思。
IMG-20241215-WA0094.jpg
雪乡成了旅游胜地
——————-
IMG-20241215-WA0087.jpg
雪花漫天飞舞
——————————————————————————————————
——————————————————————————————————————————————————
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莫顺生教授
编撰第一部马华诗歌发展史初稿
       全书分為上下两卷厚达约1200页,共十二章,字数超过百万字。上卷首三章是马华旧诗词传承和发展。在之前的引言谈论的特征,以便让读者,尤其是初学者,了解何谓诗,非诗,并引进介绍马华诗歌承传中国的传统诗歌的发展,故便有了每个朝代一些诗人的代表诗作推介。
                                                    (上卷)
       本书第一章 : 介绍1881年-1950年马华旧体诗的起缘与发展。 第二章 : 从1951年到1980年,介绍马华旧体诗的承传和发展,包括70年代中期大马诗总成立的概况。 第三章: 从1981年到2024年,概述传统旧体诗社的成立以及旧体诗人的代表作。 第 四 章 至下卷的第九章,内容多涉及马华新诗的起缘与发展。 第五章至第九章 : 介绍马华文学/文化组织,包括大马作家协会的诞生以及展开的文学活动和出版的刊物与其作者出版的《诗集》、马华作家诗集的出版基金来源、 马华报章(副刊)的诗论简介、 马华文艺杂志简介直到马华新诗作者与《香港文学》的关系、 介绍报章和华团所举办的“诗歌奖”。
                                                   (下卷)
       第十章至十二章 : 名家笔下诗人风采,共收入150多位诗人生平简介,他们的代表作或得奖诗作、马华诗坛一些争论概述、 1881—2024年的总结篇。
       此外,本书添加六个附录:附录(一)收录20世纪60年代至2024年马华诗人出版的《诗集》。附录(二)收录大马出版社出的的诗集。附录(三)至附录(六)是属诗歌押韵韵谱,纯属作诗押韵参考资料。
       这部《诗史》编著者莫顺生教授用了20多年搜集的资料,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的史实,从2022年开始落笔撰写而至2024年12月完成初稿。
       此《1881-2024马华诗歌发展史》至今是国内海外第一部《马华诗歌发展史》,富有诗史意义和有阅读、珍藏价值。
       在马华诗史长河里是第一部彩色图文并茂的马华诗歌发展史。
       欲知更多详情细节,可通过下列电话/电邮地址/或WhatsApp联系 :
       手机:012-516 5643 (Whatsapp)
       电邮:mokss1942@gmail.com

IMG-20250110-WA0057.jpg

———————————————————————————-

一代新人换旧人

——序《泰华散文选集》

司马攻(泰国)

散文是中国的“特产”,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字感情的文体。因此,如果包括泰华作者在内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要以母体文字——汉文,来从事写作;尤其是用汉文来写散文,总脱离不了中国的散文传统,还会受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散文风格、文句、词汇的影响。但是在思想感情上、在社会观念方面,将会远离中国,而更接近泰国。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因此,散文极显示出作者的性格、思想、和人生观。无论以直抒情怀,或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都浸润著作者的真情实感。同时,因散文紧贴生活,最能够反映时代。

时代在变,散文作者的时代感也跟着转变,从泰华各个时代的散文,可以看到泰华知识分子,甚至是众多的华侨、华裔,侨仕,各种事物,及感情的转变。

泰华文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来泰国的知识分子增多。他们在泰国成立很多文学团体,每个团体都有他们自己的文艺刊名,并在报纸上寄刊。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中国来了一批知识青年,其中有不少在泰国出生,小时候到中国求学的。这批文化生力军到泰国之后,有一些投入文坛,与本地作者组合成一支坚强的文艺队伍,创作出很多文学作品,其中大都是散文。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泰华作者所写的散文,大多数、且经常地表现出天涯羁旅,不胜落寞的情怀;抱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情来抒发心中的闷。

50年代后,泰华散文的主题思想有了转变。

20世纪70年代已后,由于国际形势的转变,以及中国的新华侨政策,使本来就已有“归属感”的华侨,更快地促使了“宾”、“主”的转移。由“叶落归根”转为“落地生根”。于是,泰华的华文作者,他们的立场也有了改变。虽然他们的作品之中有怀旧,也有乡愁,但是他们是立身于泰国,以泰国为主去怀念旧乡,以及回忆小时的往事。他们的心已定下来,再没有精神彷徨和失落感。

这个时期的怀国思乡的散文很典型,也最有特色。是“过渡时期”的散文,这些散文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世纪80年代,泰华文坛拥有一支庞大的散文队伍;司马攻、梦莉、白翎、白云、岭南人、范模士、黎毅、老羊、饶公桥、张望、林牧、许静华、思维、陈博文、曾心、韩牧、龙人、叶树勋、何韵、姚宗伟、洪冰、饶迪华、庄牧、修朝、伍滨、陈先泽、林太深、琴思钢、杨柳岸、倪长游、刘扬、林文辉、向蕉、王松年、洪林、小云雀、姜岚、华炎、尚正、思奇、曾德华、范模士、梅影、许克羽、张燕、符征、自然、阿谁、秀雯、何宝球等。

虽然宾主的地位有了转移,但是,绝大部分的散文作者的散文风格,还是接近中国的传统散文。同时散文作者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也大幅度提升,目前散文逐渐取代短篇小说地位,与微型小说成为泰华文坛主流。

有着100年历史的泰华文学,前30年,女作者极少,当时100多位作者中,女作者只有寥寥三数位而已。中间30年女性作者略有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作者激增,并且几乎都写散文,泰华女作者的散文是泰华文坛的半边天。

泰华女作者的散文,各有各的风格、手法,不过有一共同点,就是极少写“托物言志”的传统散文,也较少经营歌颂名山大川、赞美星星月亮的“模式散文”。较多的是叙说身边琐事的女性散文。

目前,泰华女作者的散文与男作家平分秋色,是泰华文坛的半边天。

1990年,微型小说在泰华文坛兴起,泰华文学掀起了一阵微型潮,散文有被挤于一偶之危。

十几年来,曾经风行一段时间的微型小说,已呈极限之势,欲张无力。散文则以她的的潜力,固守住她自己在文坛上的位置。

闪小说和小诗,小两口也曾携手共泰华文坛主要地位,但这是一个暂时性的文坛现象,散文只是暂时让一让位而已。况且,散文是所有其他文学类别的基本形式,具有文类之母的特质。

2014年6月29日,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梦莉,在作协理事会上提出举办“2014年泰华散文有奖征文比赛”。

事过10年,梦莉会长又于今年,提出由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办“2024泰华散文有奖征文比赛”。这一次的散文征文比赛,非常及时,正是激励散文创作热情的时机。希望通过这次征文比赛,泰华文坛的散文繁花似锦,并有新人新作涌现。

为了配合“2024泰华散文有奖征文比赛”。泰华作协特出版《泰华散文选集》。

从上面所提的20世纪80年代的40多位散文作者,绝大多数已逝世,剩下的只6- 7位而已!也就是说《泰华散文选集》的作者,大都是新人。

《泰华散文选集》所收的散文,共40位泰华作者的58篇散文,这些散文的时间跨度,从1974年到2024年,共50年。从这些散文中,多少可窥见半个世纪的泰华社会的发展,以及泰华文坛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