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精英文化悍将录志: 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中华情、文化梦奋斗终生

一代华人儒商杨兆骥先生的追梦人生

前序——

在印尼华人社会,华社群里贤能硕彦屡见不鲜;为族群、社会、国家建树良多,尤其对慈善公益事业,融入主流社会,资助弱势群体,多元文化融合的志士也不在少数。但在文化教育界的风口浪尖上,坚持执着,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中华情、文化梦奋斗终生的却凤毛麟角。

杨兆骥先生就是我们这一代华人儒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此,笔者特意为他专访,不外是,也是我们华社文化界的精英;其次是他深切的中华情,已深入其心,流淌在他全身的细胞里。他的文化梦是他终生的夙愿。在他迈入古稀之年的夕阳美好时刻,祈愿他能渡过充满平安喜乐和辉煌的黄金后半段的人生旅程。在全能主的万般眷顾下,健健康康地生活;在全能主指引的宽敞大道上,再发辉他的才华,为社会、国家再贡献绵力!

(一)我的故乡贫困亦不美

杨兆骥先生祖籍广东梅县丙村三乡。双亲上世纪初首先来到苏拉威西岛的锡江市,后辗转来到了偏僻的东奴省松巴哇岛美玛市定居,一住就是几十年。杨先生出生于1933年6月14日,九个兄弟中排行最小。家庭贫困,幼小的他常喝粥水,没有营养。杨母也是当地著名的乡材接生婆,为多数华人妇女接生;但杨先生出生时,曾面临胎儿臀位(屁股先诞下)的难产危机,幸得友族接生婆的援手。唯迷信使杨母相信这孩子日后必将出人头地。

家父不善做生意,常年在外岛,只留下杨母一个人,拉扯九个孩子。杨母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和当地土著居民关系良好。那里既没有优美的风景,也没有肥沃的土地,人民不懂得种菜,饮用水直接从河里提取。当地人整天吃的就是从海里打捞的鱼,以及番薯叶和米饭。岛上没什么交通工具,各地往来都靠步行。

1940年,杨兆骥先生在美玛市幼儿园就读;1947年在中华学校念小学;1950年迁往泗水新华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学书。1954年他又背起行囊來到雅加达,只是为了圆那读书的梦想。1957年他在华中高中毕业后,一边在印尼民族大学攻读印尼语言文化学系,一边在华校中学教书。前后在振强中学、振强夜校、兴安、新文执教。在这里,他认识了贤惠的太太蒋素姗老师成为他一生的伴侣。在这期间,他一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走在文化的行列、走在文化战线上。年轻的杨兆骥,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他矢志要在雅加达打出一个出人头地的包袱。

 

 

(二)跌宕起伏的六十年代

1959年,杨兆骥与陈燕生先生合伙出版‘印度尼西亚语学习”月刊;当年在巴中执教的陈正祥老师既是在该刊的撰稿人之一、接着再创办“雅加达翡翠文化基金会”,备受青年人的喜爱,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其实,那时印尼开始掀起排华的逆流,第10号总统法令的颁布,令众多的华侨被逼迁回国。当时印中两国交恶,中国派船接侨。杨兆骥当时不畏强权和政局,通过微妙关系获得出版准字,出版了月刊和字典等。这是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值得一志。可是不幸之事接踵而来,1966年,“九卅”排华浪潮再席卷印尼。华校被封闭,华文教育完全停顿、迫于生活的压力,华文教育工作者转行易业。杨兆骥先生继而创办“五爱印刷公司”(PANCA SIMPATI),业务发展壮大,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批下岗老师的生活问题。这又是杨兆骥先生的好人好事之一,值得我们去推崇的可贵精神。

1971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杨兆骥在新加坡和印尼之间奔走。他关注未来,把大量世界优秀的科技书籍翻译成印尼文,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杨兆骥曾感慨地说,华文在苏哈多统治时期历经了磨难,为了对华人和中华文化抹不去的情结,他耐心地等待,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华文在当时的印尼寸草不生,32年蒙难,被欺压、被侮辱和被禁锢。那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对华文赶尽杀绝的32年。

对于在印尼读书的华人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华文已经是荡然无存,他们全部变成了华文的文盲——不会说、听华语,不会读、写汉语。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悲剧啊!

(三)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

1998年,终于迎来了民主改革的春风,长达32年的华文禁锢终于结束了。面对当前前所未有的自由之风,杨兆骥再不能沉默了,他为中华文化开始拓展视野!

2000年,他荣幸地接受中国使馆,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举办的中文图书展。书展的成功举办,让他积极热衷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自此以后接连在泗水、雅加达和棉兰开了儿家书店。虽然后来由于现实问题,缩小了营业范围,而只留卞雅加达的联通书局维持至今。杨兆骥对此并不感到失落,他自信地说,自书展成功举办,在2001年,那时禁锢华文的条例未被解禁,他就以无限的勇气开了好多间的华文书店,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北京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的“读真新闻”以及印尼文报刊都作了报道。这在当时是一件人胆的尝试,对现实的挑战。这就是杨兆骥先生大无畏的崇高精神,杨先生说,我为什么要开办华文书店,为的是想在印尼华人社会重建丢失了30多年的中华文化气息,要在印尼这个中华文化沙漠做一名中华文化的传人。这是多么响亮而又多么雄浑的气概啊!

他就是这么一位对中华文化非常执着的不平凡的一代华人!他为书店投下了不少资金,明知道在这华文断层32年的印尼,搞几间综合性的书店是一定要亏钱的,但是激情和冲劲让他蛮干下去,为的是这种中华情的激励和响往。他的这个蛮冲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中华情的真情体现。这种精神我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真的是无法形容的傲气啊!

(四)通过书籍让印中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杨兆骥先生说,他热爱印尼这片土地,但也喜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认为有必要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友族,让他们了解中国,学习中国;也把印尼文介绍到中国,增进中印文化的交流。通过书籍增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只有杨兆骥一人,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

2013年8月27日这一天,时年80岁高龄的杨兆骥先生迎来了他毕生难忘的光辉日子。中国政府,由原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授予杨先生;同时也授予其他五位的外国学者。

杨兆骥是印尼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华人企业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出版和发行以及销售华文刊物和教科书、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多元文化,促进印中文化教育和艺术作出了突出的重要贡献,受到两国有关方面和业界同仁的高度赞扬。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获奖的代表们。她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感谢他们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乘着改革开放的便车,继续乘风破浪

杨兆骥先生从离开学校抑或在社会企业界的一段长时间里,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关注华文教育,尤其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华文复苏,全国各地华文补习学校、三语学校的蓬勃发展,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他积极地投入了出版和教材的编辑工作。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授予“联通书局”印刷和出版以及发行中国“汉语”和“千岛娃娃学华语”。这对杨先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也授权其印刷和出版中国高等教育大学的华语教科书、这让他倾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让全国的华文教师和学子获得幸福感,努力学好华文打开方便之门。

2017年5月,乘着改革开放,华文教育事业一片繁荣景象的契机,杨兆骥先生以联通书局之名,组织一批优秀的骨干老师,编写出一套反映印尼国情,符合印尼学生需要的小学华文教材。这是目前唯一的一套印尼小学华文本土教材;这也是杨兆骥先生毕生所凝聚的结晶,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又一大贡献,可谓难能可贵!

杨先生当前已把手头的其他公司都交给孩子们打理,唯独“联通书局”,他仍这么的关注着。虽然书店连年的亏本经营,但只因有着读书的嗜好,只因对知识的追求和敬畏,只因部份浓厚的中华情。杨先生坚定地说,我们将加倍努力,把引进中国图书和提高在印尼出版中文图书工作做得更好!

雅加达“联通书局”是印尼唯一仅售中国的中文图书的书店,10多年来,书局已经从单纯的书店发展成为出版社兼书店。

(六)结尾语

杨兆骥先生是一位老师,是教育工作者,是一位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人;对中华文化的酷爱,使他坚定地走上传承中华文化之路。对印尼华文教育和发展的关注,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到华文教学的范畴内。他对华文在印尼的销声匿迹非常痛心,促使他致力于开办书店,鼓励年轻人学好华文、他也是一位推行慈善公益的儒商,每每资助一些教育机构和政府的文化事业。他的一生是充满奋斗的人生,以中国领导人的话语说。“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杨兆骥先生是一位平凡的人;但他那奋斗的人生却彰显他成为一位不平凡的可爱老人!

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流行语来评价杨先生;“开始一项工作时,所需的是决心和热诚;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和毅力;机遇不会冷落奋发进取的人。”

在此,但愿杨先生在往后的人生遣路上,以他的信仰来说,全能主将时刻和你同在,并赐予平安喜乐和盼望!

杨兆骥 口述/供稿

林峰 整理/报道

Comments (0)
Ad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