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乡村,田园诗般的秀丽风景离不开细密水道的点缀,这些可爱
的河道同岸边小路一起,构成英国人乡村生活的背景。虽然随着陆运日益
发达,水运设施的地位不断被削弱,但当地人没有完全遗忘过去的河运生
活,在安静的河道上,“马拉船”向游客讲述着以往的河运历史,回忆着过去
人们生活的点滴。
“在水中被马拉着走”
在英国,“马拉船”已经成为时尚的旅游交通工具。在朋友的建议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也去到英国乡村,穿越回百年前,体验了一下“在水中
被马拉着走”的感觉。
英国“马拉船”的运营公司不少,运营时间一般从复活节至9月底,全天
运行。“马拉船”体验一般需要提前预订,但如有空余座位,也可现场买票上
船。根据旅客需要,船的航行时间不一,一般的往返之旅需要两到三个小
时。单程之旅很受欢迎——乘船去,坐车回。
在记者体验“马拉船”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过“船闸”——约4.8公里
的旅程过了4个“船闸”。船上向导告诉记者,如果是9.6公里的旅程,人们则
要过7个“船闸”。有的水道听起来有点夸张:一条3.2公里长的河道上,分布
着约30座“船闸”,闸门排列如阶梯般上升,水面可被抬高几十米。
通过闸门之前,需检测水面高度,确保船按要求进入。船进来后,工
作人员会关闭两侧闸门,开始注水,水面逐渐升高。待水位升高到一定高
度,工作人员就会打开另一侧闸门。此时,船就可以离开,驶入下一段更
高的水道。
向导还告诉记者,过隧道时,为防止船与洞壁发生碰撞或剐蹭,会有
两名“隧道脚夫”头对头躺在船首甲板,头朝里,脚向外,双脚紧蹬洞壁,使
船平稳驶过隧道。
先是“人拉”,后为“马拉”
18世纪中期开始,为进一步扩展贸易,向乡村地区运送货物,英国开
启了长时间的“运河挖掘”。于是,英国乡村地区出现了一条条细密的水道,
这些水道大多宽不过几米,却四通八达,与全国运河连成一片,形成巨大
的水上网络。
在柴油发动机问世之前,英国水道航行船只,先是通过“人拉”,后改为
“马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船是被人在岸上拉着向前的——一条宽约10
厘米的布带套在纤夫胸前,后端与系在船桅杆上的拖绳相连,纤夫双手抱
胸,略微弯腰,稍稍低头,双脚一步一步向前迈动。
早年,英国乡间小道高低不平,一遇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晴天美景
是真的,但雨天难走也不假。后来英国建造平行于水道的专用马道,供马
匹牵拉船只前行,人们的拉船压力才有所减少。
“马拉船”在河上移动时,摩擦力较小。借助水的浮力,一匹马可以拉动
总重达30吨的货船和货物,远超一辆马车的运载能力,大大提升运输效率
,降低成本。“马拉船”的速度一般约为每小时7公里。平静无浪的水道保证
了运输质量,让精细易碎的陶瓷、玻璃等产品在抵达目的地后依然完好无
损。
为防止牵引绳在马通过隧道或桥下时发生缠绕而影响行进,人们会在
岸上专门修一条小路,方便马儿从桥下等地通过。为方便“马拉船”掉头,人
们还会在桥两头各修一个斜坡,这样马儿就可以通过上桥和下桥,顺利完
成掉头。
拉船的马被精心打扮
值得一提的是,拉纤之马品种特殊,一般为“夏尔马”。这种马体型高大
,四肢强壮,单匹就可轻易拉动一条满载的货船。马匹上班前,主人们会
给它戴好马具,“梳妆打扮一番”,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于依赖水运的
人家来说,“夏尔马”不只是工作伙伴,更是家族成员。
20世纪末,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后面,一个专门展示伦敦内河水道的“伦
敦运河博物馆”对外开放。博物馆外就是码头,停泊着许多船只。博物馆内
展示了精心制作的等比例船只模型、原比例大小的“夏尔马”模型等,向人们
讲述伦敦“马拉船”的故事。
进入21世纪,英国在埃尔斯米尔港“国家水道博物馆”内设立“马拉船”协
会。这是英国专门为“马拉船”成立的全国性组织,旨在宣传、展示和守护在
英国的“马拉船”。“国家水道博物馆”里展示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用途的交通工
具,其中有专门介绍“马拉船”的内容。
随着铁路的出现,“马拉船”的货运功能大为减弱,如今在许多旅游景点
作为游览船继续存在。据报道,2008年开始,“玛丽娅”“埃兰”等古老的“马
拉船”恢复在运河行驶拉客,成为喜欢怀旧的英国人的度假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