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人吃中餐 爱“重口味”

对于中国人来说,拉丁美洲是一个地理上非常遥远的地方,充满着异
域风情,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也与我们有着些许不同,然而在距离中国1.7万
公里外的秘鲁,《环球时报》记者品尝到了非常多的中国风味。
蔬菜炒鸡肉叫“大把炒菜”
当地时间14日,跟随秘鲁生活类视频博主温迪,记者一行来到了利马
唐人街,里面有一个生意火爆的中餐馆——中国城酒楼。进入“中国城”,一

个嵌有迎客松水墨画的红木屏风映入眼帘,入口右手边的区域挂着烤鸭,
左手边的玻璃柜里则陈列着菠萝油包、蛋挞等面包甜点。
整个店面以红木色为主,墙上挂有“大展宏图”“吉祥如意”的木质牌匾,
餐位看上去也很“中国风”,红木色的大靠背椅和铺着红布的转盘圆桌仿佛让
人一下子回到中国本土的餐厅。提醒人们这里不是中国而是秘鲁的,好像
只有店内屏幕播放的秘鲁新闻,以及外面街道传来的西语音乐。
可能与当地人的用餐习惯有关,临近下午1时,店里的食客越来越多。
有人独自前来,也有年轻情侣和带着孩子的一家四口,食客年龄和身份非
常多元。穿着白色衬衫、红色背心的秘鲁服务员一边向记者展示二楼区域
,一边对记者说:“这家餐厅已经开了90年,平时生意非常火爆,很多秘鲁
人都会到这里吃饭。”
“中国城”的老板马尔科是在秘鲁出生的华人,祖籍广东。他告诉记者,
这家店原本是他父亲在打理,疫情之后父亲退休,由他接手。马尔科表示
,中餐在秘鲁十分受欢迎,普通家庭平均每周会吃一次中餐。
在餐桌前落座,打开菜单,里面的菜名是中文和西班牙语对照的,如
咕咾肉、云吞等菜的西班牙语名字,均是粤语的拼音
——Ku Ru Yoc,Wantan。此前,有在秘鲁生活的中国朋友告诉记者,基
本上秘鲁中餐馆都被秘鲁人叫Chifa,它其实是“吃饭”的粤语发音。到了秘
鲁,很多中国菜有了新做法或者新名字,比如蔬菜炒鸡肉,秘鲁人把它叫
作“大把炒菜”。这个名字背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170多年前,有个秘
鲁人到秘鲁的中餐厅吃饭,当时餐厅已经快打烊了,他跟老板说,后厨有
什么菜就给他炒什么菜,老板则表示“有大把的菜”,于是,这道菜就获得了
“大把”的名字。
诸侯鸡味道像锅包肉
以秘鲁人的口味,温迪向记者推荐了“中国城”菜单上的大把炒面、特色
炒饭、菠萝牛肉和诸侯鸡。餐厅服务人员向记者解释,大把炒面是用多种
蔬菜、鸡肉和面一起爆炒;特色炒饭便是加有虾仁的蛋炒饭,菠萝牛肉的
口感和咕咾肉类似。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诸侯鸡——裹面衣炸过的鸡肉拌
上酸甜口味的酱汁,这和传统的佛山诸侯鸡做法相去甚远,其味道和东北
的锅包肉十分相似。

马尔科对记者表示,早期来秘鲁的华人多是广东人,因此秘鲁中餐以
粤式风味为主。粤式风味征服了不少当地人,记者认识的秘鲁朋友阿丽就
是个粤菜迷,在父母的影响下,粤菜她从小吃到大,最喜欢的馆子也在唐
人街。餐厅里从服务员到大厨都是中国面孔,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西语接
待食客,许多食客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老中青三代人共享美食,与中
国餐馆里的景象十分相似。记者品尝过那里的叉烧包、虾饺等粤式点心,
味道和广州的早茶一样正宗。
当地人在炒饭里加辣椒
秘鲁人也对粤菜做了改良,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味,秘鲁的中餐更加
重油重盐,同时也更多使用酸甜口味的酱汁调味。在秘鲁版本的炒饭中,
人们有时会加入辣椒,一勺饭送入口中,既有辛辣,还略带甜味。温迪还
表示,她认为秘鲁的炒饭更多使用长条形的大米,而中国做的炒饭大米更
为短圆。
秘鲁当地的美食也受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影响,如当地人喜爱的秘鲁
炒牛肉以及烤牛心,记者品尝了一下,能明显吃出来“中国炒菜的味道”。
“中国城”里不光有中餐,也供应当地的特色食物。温迪点了秘鲁的“国
民饮料”紫色玉米汁(Chicha morada),这是一种由玉米汁发酵而来的饮
料,颜色呈深紫色,入口甘甜,基本已经尝不出玉米的味道了。温迪说,
这种紫色玉米只能在秘鲁种植,若种植到其他地方,第二年玉米本来的颜
色就会淡去。温迪向记者表示,她认为,秘鲁中餐是中秘友谊的象征,促
进了两国的人文交流,现在很多的秘鲁年轻人对亚洲国家充满好奇,希望
有机会能够到东方去,尤其是中国。

Comments (0)
Ad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