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莱比锡,虽然气温偏低,但到处弥漫着浪漫气息,依旧
引人驻足。古老的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旁,29层的全景观光塔上,城市美
景一览无余。其实,看到的远远比不上听到的,悠扬的乐曲隐约传来,
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舒曼等德国音乐巨匠都和这座城市有着紧密
联系,在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城”徜徉,仿佛自己也成了音乐人。
歌德眼中的“小巴黎”
莱比锡是德国萨克森州最大的城市,魏瑟埃尔斯特河及其支流在这
里形成一片富饶的三角洲,供养着欧洲面积最大的河滨森林。那河滨森
林中从来不缺参天古树,难怪莱比锡的名字在斯拉夫语系中是“椴树”之
意。
地处两条古贸易之路的交汇点,自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开始,莱比锡
就一直是重要的贸易城市。作为博览会之城,莱比锡最早的贸易博览会
可追溯到1190年。18世纪后期开始,这座城市成了出版中心,德国国家
图书馆分布在3座城市,其中保护与收藏的珍贵图书就在莱比锡。
过去,莱比锡一年要举办3次贸易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
于此。如今,为办博览会建造的数栋建筑仍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布局,
合围的建筑相互毗邻,有通道与街巷连接,十分方便。“到莱比锡参观博
览会而未到奥尔巴赫坐一坐,证明他没到过莱比锡。”这是当地人的俗语
,因为奥尔巴赫是一家位于梅德勒拱廊里的地下酒馆,可追溯至15世纪
,据说接待过的食客超过一亿人次。
1765年到1768年,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在莱比锡上大学,期间经常
光顾这家酒馆,听人们讲述德国民间关于浮士德的传说,这也是他后来
撰写《浮士德》的灵感源头。歌德将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魔鬼靡
菲斯特旅行的第一幕安排在奥尔巴赫,这也是全剧众多场景中唯一真实
存在的地方。歌德在莱比锡度过了快乐的大学时光,在他眼中,这是座
和巴黎一样美丽的城市。
歌德之前,莱比锡还生活着一位音乐巨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繁华的贸易之城对音乐的需求极大,连同后来的门德尔松、舒曼等音
乐大师在城中的往昔足迹,被清晰地串成5公里多的“音乐之路”。沿着地
面上的金属音符,前往音乐家故居、博物馆、表演场地、音乐家雕像,
往事仿佛一一重见。
巴赫的27年
莱比锡老城的圣托马斯教堂建于1212年,在全球若干同名教堂里,
莱比锡的颜值并无过人之处,但因为和“西方近代古典音乐之父”巴赫有
关,这座教堂每天都吸引成群慕名前来的乐迷。巴赫生于埃森纳赫,巴
赫家族是显赫的音乐世家,16世纪至18世纪出了50多位管风琴师、乐师
或唱诗班领班。巴赫的子女中有5人是专业作曲家。
1723年,38岁的巴赫来到莱比锡,新工作是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
师,兼童声合唱团首席指挥。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7年,直到1750年巴
赫去世。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这里完成,圣托马斯教堂被认为是欧洲古
典音乐的“中心”。巴赫从前指挥的圣托马斯教堂童声合唱团比维也纳的
更古老,现在每周五和周六仍在教堂献唱。
圣托马斯教堂的圣坛前是巴赫的墓冢,门口是巴赫的雕像,教堂广
场南侧是博斯大宅,巴赫博物馆和巴赫档案馆就在这栋古老的建筑里。
博斯是巴赫在莱比锡的挚友,几经改扩建的博斯大宅有一个庭院,如今
被视为莱比锡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之一。
巴赫博物馆常设展区共12个房间,多媒体互动设计精心,能够让人
仔细地探索巴赫在莱比锡的音乐岁月。展品中包括不少巴赫的手稿,以
及一架他在1743年弹奏过的风琴,其他珍贵的乐器、文件和艺术品等同
样不失亮点,值得巴赫的古典乐迷来参观。馆内有中文语音导览,十分
便利。
老市政厅东侧的圣尼古拉教堂是莱比锡最古老的教堂,12世纪中期
的罗马式风格已不复存在,现在为哥特式,这里是巴赫首演的地方。
门德尔松的乐团
巴赫一生作曲无数,但他的音乐风格当时并不被看好,之后数十年
未得到应有评价。1829年,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在柏林改编并指挥巴赫
的《马太受难曲》,才使乐坛正视巴赫的音乐价值。
门德尔松生于180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全才音乐家,1835年门德
尔松来到莱比锡,建立了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
莱比锡的门德尔松故居博物馆是他最后的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门
德尔松博物馆。1845年,门德尔松迁居至此,起居室放着当年用过的家
具,收藏着他的水彩画和书信。一楼的互动音乐室有13个扬声器,发出
不同乐器的声音,参观者能通过电脑“指挥”门德尔松的音乐。
作为世界一流的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自贝多芬以来
和每一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都合作过。管弦乐团的主场是位于奥古斯特
广场的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可容纳近2000名观众。布商大厦音乐厅
原本是布商会大楼,这也是乐团名字的由来。
莱比锡的空气中仿佛飘着音符,从空灵的教堂到故居博物馆,从仲
夏夜的绿色湖区到冬日的圣诞集市,闭上眼,品味那些指间流出的韵律
,那一刻仿佛每个人都奏响了自己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