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关注华文教育的原山口洋两位“离乡游子”——杨思萍和夫人张颖,不久前藉从雅加达返回故里清明扫墓之机会,一路继续他们俩对家乡数间华文补习学校进行考察的征程。以下是其所见所闻:
这次能旧地重游,应该感谢山口洋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校长刘小红老师,她也是刘一飞老师的女儿。当他们俩道明想参观她父亲生前创办的盐町新港印华公学时,她满口答应说,明天下午会来带他们俩去。
第二天下午,刘小红老师准时来接他们夫妇,上车时才知道驾车的是林展理乡亲,他是《坤甸日报》的特约记者,也算老相识了。十分不好意思,要劳师动众让人家驱车来带。为了此行,刘小红老师还特地放下了她的课。她不单是盐町新港印华公学的第四任校长,2016年还被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聘任为初中校长。她2001年高中毕业于印尼国民学校,却从1999年就开始偷偷跟父亲补习中文,后来在印华公学就读,2003年曾在高杯山的印华公学任教一年,2004年被倪秀龙教育福利基金会保送到厦门集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深造,2007年大学毕业归来为“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服务至今,2016年被聘任为该校校长。
从山口洋到盐町新港村(Kaliasin dalam)十几分钟就到了,途中在路口拜访了曾任印华公学第三任校长的赖振辉老师及高杯山印华公学校长巫月娇老师,两位老师都七十多岁了,都曾为山口洋华文教育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几位老师也陪着他们俩去学校看看。
到了!当车子来到盐町新港印华公学校园时,一阵阵孩子们的天真嬉笑声从远而近,孩子们有的在篮球场上你追我赶地踢球,有的三三两两在玩耍,使他俩仿佛回到了那美丽的童年;看到那一排校舍,又好似回到了那阔别多年的老家,那么熟悉又那么亲切!
出来迎接的是该校财政孙志钦先生、中文秘书黄妙强先生及好多位年轻的小老师。两文友被邀与他们一齐拍照,哇!六位小老师及一百多位学生,好壮观呀!这是自离开学校五十多年后的头一次与这么多的老师、学生在校园里拍的留念照!
“当……当……当……”上课的钟声敲响了!这又是一次震荡他们俩心房的声音,久违了,多么扣人心弦的钟声!学生都有秩序的进了教室。两人特意一间间进去参观,同学们都很有礼貌的挺身起立,齐声叫了一声“老师好!”让你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是那么淳朴有礼,这也应该归功于老师们的教导有方吧!据了解,刚建校时,学生们读的课本都是来自邻国新加坡的华文教材,目前已改用中国大陆的。由于学生们的家境很多属下层收入,学费也只收每月八万盾。
离开前,刘小红老师对他们俩说,她父亲的墓地就建在不远的山坡上,因为父亲生前就已立下遗嘱,要把他的坟墓建在能看到学校的地方。想来,这些年来,刘一飞老师就一直在看望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他应该含笑九泉了!
走不远,学校的上空传来了美妙动听的琅琅读书声……真的很久很久了没听到这种读书声!若不是已近黄昏,他们俩真的舍不得离开。
离开盐町新港“印华公学”后,又驱车来到了不远处的高杯山“印华公学”,该校也是建立在村子里,学生也多数是村里的农家孩子。据了解,2001年,高杯山已开始重建第一间中文学校,地处虽然偏僻,大家都好奇前来参观,2003年,甚至中国驻印尼大使卢树民大使和山口洋市长都曾来参观。后来因为学生太多就在原校不远处新建了今日的“印华公学”,2004年开课,两校学生共有四百多名。后中文补习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学生才逐渐减少,学校也由二间合并为一间。十五年来,培养出九届小学毕业生,其中34名经培训后已走上了教学岗位,分散各地。据了解,学校的土地是租赁的,再过一年多,租期已满,将往何处去?还是个未知数,但愿热心的社会人士,能慷慨地伸出援手。
该校年轻的温小云老师,带着他们俩参观了正在上课的几间教室。这里的条件可能比较差,有些教室也很简陋,不过都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情绪,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幸福的笑容,就知道这些学生正憧憬着那美好的未来!
告别他们后,杨思萍和夫人张颖倒回山口洋,在石角镇大路旁的“南中校友会山口洋分会”会所停了下来。(铭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