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中精神”传承下去! ——为母校建校七十一周年而写   

前两天,老同学送来了纪念母校七十一诞辰庆典的请柬。凝视着请柬上母校的旧照,脑海顿时泛起阵阵涟漪,思潮一下子回逆到六十年代在母校时的学生时代……

南华中学简称“ 南中”,是当年西加山口洋一所传承中华文化教育的知名学府。在当年师资缺乏与恶劣形势的环境中,承蒙华侨各界人士的支持,并在中华教育基金会和老师们的努力下,一步一脚印艰辛走过了辉煌的十八年,莘莘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培养出不少杰出的人才与企业家,为国家民族,为印中友好作出了贡献。

据前辈说,南中创立于1948年2月,当时只是一栋双层楼的建筑物,开始时学生据说只有四十多名,第一任校长是从中国来的陈醒民老师,他也是南中创立人之一。当时教员只有几位,多数是从中国深造回来的。到了六十年代,我就读南中时,教室已增加到十几间,学生也有四、五百人,当时任校长的仍是已执教多年的谢鹤庭老师(已故,前一任校长是曾祥鹏老师,现居广州),教员除了在该校任教多年的几位资深老师外,又加上了几位刚从椰城高中毕业归来的同学当教师,所以当时在南中执教的老师已有十几位。除了教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的老师外,还有专教英文、印尼文、化学、物理、音乐及美术的老师。曾记得我上中学后第二学期,学校因美术老师的辞职而取消美术课,使一向爱好画画的我感到十分遗憾,也反映了当时当教师的薪水低,使有些老师不得已放下教鞭,另谋其他职业。但那时当教师的很受学生及家长们的尊敬,老师往往被形容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肩负着“发扬中华文化,提高同胞的教育水平”重担下,许多老师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依然默默地为华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地贡献力量,为社会造就了不少人材。由于当时教师缺乏,南中数届的毕业生,走出校园后,很多都被派往到邻近的乡镇去当小学教师,有的还到偏僻的深山乡村去,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普及中华文化的光荣事业。这就是“南中精神”!

听前辈说,五十年代的南中,校园生活充满着活气,校外的活动也多,学生们有自己的文娱队伍,常为各地的教育基金组团到各乡镇去筹款演出。校内墙报也办得有声有色、视野广阔,学生思想意识深受祖籍国影响,曾让平凡的母校留下一段动听的故事,也掀起了五十年代时一批批南中毕业生北上升学的热潮。校友间的团结是工作的前提,所以团结才有力量!

可惜!1965年九卅事件发生了,亲美的反动势力篡夺了政权,在印尼全国掀起了反华排华的浪潮,并将魔爪伸延到我们的家乡西加山口洋。

“1966年4月22日,星期五,上午八点多,这天是公共假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日),校园里显得冷清。这时,一辆白色吉普车驶进校园,但见四个宪兵从车上跳下来分头把教务处、会客厅、实验室和楼梯口的门闩和把手用粗绳缠住并用漆粘紧。……这就是当年南中的‘封校即景’!……几天后,在官方人员的带领下,一群青年学生涌进南中校园。他们打开各间室门,对里面的东西,有的打砸,有的拿走。教务处里的字典、参考书,图书馆里的书籍都被撕破撕裂,丢到操场上。会客室里的钢琴被砸烂,收音机被抬走……”这是一位老师自述当时母校遭受暴徒抢劫、学校遭封闭的经过。

从此校舍被军人家属强行霸占去了,母校正值蓬勃成长的大好青春年华就这么被摧毁了!

母校被封闭,“南中”精神却永存在学子们心中。印尼民主改革开放后,为传承与发扬“南中”精神、继续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旅椰南中校友中的有识之士于2001年元月28日成立了“山口洋旅椰南中校友会”,以联络各届“南中”校友情谊为宗旨,支援家乡弘扬中华文化为使命,十多年来已显见卓越的成绩。校友会对当时家乡各地区刚兴起的还“各自为政”的大部分华文补习班进行了串联和资助,并聘请中国的汉语专家对山口洋各地的华文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打开了日后山口洋地区华教统筹工作的空间,同时也推动了山口洋南中校友会的建立。

今天家乡的一间“南华中小学华文补习所”,初中与小学的学生一共有700余人;12年来已培养出不少年轻的老师,再到中国深造或培训回来后为家乡及我国各地区解决了一部分中文师资缺乏的难题。这些都离不开“南中校友会”以及不少热心对家乡华教事业奉献的人士与团体如“赤道基金会”、“山口洋地区乡亲会”等的大力支持。希望校友们再接再厉,发扬“南中精神”,为普及家乡的华文教育更上一层楼!

如今,“旅椰南中校友会”成立十八年来,已成功通过了六届理监事改选,让较年轻的校友来接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使命。希望校友们能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南中”先辈们团结一致的精神,为社会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南中生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