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火炬 (2024.09.19)

草木辞(外一首) 草木辞(外一首)

何军雄 (中国甘肃)

漫山遍野,草木一字排开

朝着春天的方向集结

激情澎湃,点燃内心的篝火

在山间展示一生的荣耀

每一株草木都是大地的孩子

手牵着手,怕被风吹散

在母亲的怀中撒娇的样子

就像我一直拉紧故乡的衣襟

侧着腰身走过季节的头颅

迎着风雨,在山间肆意晃动

信马由缰,草木低沉不语

在时光的进程中举步轻摇

乡村三月

桃花映红了春天的脸蛋

蜜蜂争先恐后。三月

乡村的田野被绿色占据

柳树吐露新芽,枝叶舒展

庄前屋后,到处春意盎然

麦苗茁壮成长,一缕风

轻拂过山坡的朵朵野花

所有的芬芳,透过三月的心扉

炊烟渺渺,顺着风的方向摇摆

春潮涌动的三月,风和日丽

春天适宜抒情,以一万束花朵

绘制出乡村三月的锦绣画卷

 —————————————————————-

  出发,是为了更美的遇见

               杨蓉(中国安徽)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

无为四中骨干教师等一行50人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培训。组织成功并顺利完成这一场期待已久的大规模外出学习,我们无意中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无为四中建校以来第一次,二是目前无为市教育系统初中阶段学校第一家。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宝贵的外出集训,对于推动四中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相信,这会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一得到验证。

当我们坐在华师大的教室,重新成为学生,我和我的伙伴们从内心深处涌动出来的是感恩、珍惜和希望。正如华师大教师实训项目主管任道轩在开班致辞中所言,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能顺利进行这样规模的外出培训,主要是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承办方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邀请到了8位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他们就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整合运用、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授课,并与我们面对面展开交流研讨,同时还安排了两场社会实践。整个培训内容丰富,课程精当,安排合理。以教育的名义,我们与美丽的华师大成就了一场最美的遇见。我们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挥洒汗水,汲取智慧。课堂上如饥似渴、分秒必争,课下深入研讨、实践反思,以求学有所获,赋能自身专业成长,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我想,短短一周,来时的我们与返程后的我们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这可以从眼前这本厚实的培训心得集子里找到答案,还会从行动中,从一点一滴的改变中找到……我们会带着更好的自己,去成就更好的四中,和我们更好的人生。

 教育无止境。一次次的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也是为了更美的遇见。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遇见教育的美好和神奇。在2024年的这个夏天,所有的探索、跋涉和付出都是值得铭记的。有我们每一个人不倦的呵护和浇灌,四中校园那一树翠绿的梦,会绽放得更加繁盛!

—————————————————————-

槟榔文化初探

蔡是民 (台湾

最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位出身台湾基隆的作家、文化记者、文史研究者曹铭宗先生所撰写的《蚵仔煎的身世台湾食物名小考》,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谈到槟榔的文化。

他不仅引经据典,而且加以考证、口访,例如在本书的P38页,他根据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林富士的《槟榔文化史研究》,有了如下的注记:

中国自汉朝就传入吃槟榔的习俗,后来南洋、中南半岛,各国向中国进贡的物品中就有槟榔,隋唐以后中国人甚至以吃槟榔来炫耀身份和财富,韩愈、苏东坡、朱熹等名士也都成了槟榔族。

这就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曾经参加“蔡氏宗亲会”的活动,到过广东潮州,韩愈在潮州当刺史时,有流传甚广的一篇〈祭鳄鱼文〉,原来在唐朝时,韩愈被贬到广东,当时称岭南地区,中原人来到岭南后,对这里的感受就是瘴气遍布、容易致病,韩文公被贬潮州时,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都以为到这个乌烟瘴气的地方来,必死无疑,才有了那两句充满悲凉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汉代的医家张仲景、陶弘景和葛洪在医书里面都提及过跟槟榔有关的药,在药方中说槟榔能够“下一切气”,可以祛除所有恶“气”,比如反胃呕吐、肠胃不适等。

从这些史料可知早期槟榔是被当作药物,认为槟榔有除瘴、祛病的功效;另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奘当年在印度“烂陀寺”留学取经时,寺方每天供养他二十颗槟榔子,一百二十枚荖叶。

林富士表示:

中国医家很早就把南方的槟榔,纳入本草世界中,到了明代,医界普遍认为槟榔可以防治瘟疫,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槟榔主治的疾病,包括伤寒、热病、瘟疫、霍乱、痢、疮、瘴疠、诸虫(寄生虫)等,这些疾病已涵盖现代所说的“传染病”。

杨政贤教授在〈原住民族文献〉第46期(2021/06)〈打开绿色胶囊—台湾原住民族“槟榔”的多重品味〉一文中谈到:

苏轼在〈食槟榔〉中,也说槟榔“滋味绝妩媚”,朱熹在〈槟榔〉中描述槟榔“个中有味要君参”,明朝刘伯温在〈初食槟榔〉中,描述吃槟榔“清凉彻肺腑”」,都证明汉人早就吃槟榔(何定照、杨欣洁2014)。

此外,林富士(2014)亦指出嚼食槟榔可以建立或强化族群与文化认同,嚼食槟榔是由文化熏习所形成的饮食习惯,单纯的健康论述很难切断嚼食者之间的文化纽带。

朱熹南游,有一首〈食槟榔〉:

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

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

捐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

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

此诗说明食槟榔的功能,初食面颊发红,不同于饮茶,又知道它可入药,朱熹为金门人所尊崇,金门并建有“朱子祠”,〈食槟榔〉一诗为槟榔之功效,作了更周延的阐述,让一般对槟榔的刻板印象,如满嘴血红,易得口腔相关疾病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台湾地区有一首歌谣〈采槟榔〉,作词:殷忆秋,作曲:黎锦光,    其中有一段歌词,说明槟榔长在高高的树上: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谁先爬上谁先尝

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

少年郎呀采槟榔 小妹妹提篮抬头望

低头想又想 他又美 他又壮

谁人比他强 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

轻快活泼的曲风,写出了农家乐,也让辛苦的工作,有了歌声的陪伴,乐在其中。

槟榔文化值得再深入探讨。

槟榔树笔直与天空竞美(陈秀竹速写)

————————————————————-

夜行军的回荡

 陈秀竹 (台湾

我褪下军装,改换跑道之后,有机会进入“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服务,可以留在家乡工作,又是自己最爱的自然与文化历史,认识的朋友都说,我“如鱼得水” ,天天徜徉于金门这个一千七百多年的岛屿,挖掘独特的生态,重新认识历经沧桑的母亲岛。

金门国家公园园区不大,但是园区的资源包含: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战地史迹及自然生态;非常多样,其中,在战役史迹方面,除了设有多处展示馆,如:“古宁头战史馆”、“八二三战史馆”、“湖井头战史馆”等之外,还有“ 翟山坑道”、“九宫坑道”等,并希望透过活动的办理,让大家感受岛屿的不同文化与风貌。

其中,1958年金门曾经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炮战,牵动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更影响两岸过去几十年的军事对峙,亦让蕞尔小岛的金门承受无情战火的凝聚“同岛一命”、“同舟共济”的军民情感,带动大家团结、同心走过艰难的时期,为了让大家体验“军事操演”的生活,因此,金管处规划了一个军事活动“夜行军”,带着大家一起体验戒严时期的金门。

金门于实施战地政务时期,生活上是受到很多的限制,其中一项即为“灯火管制”,所以“夜行军”活动中,特别设计一个环节,要让参与活动的学员,体验一个没有灯光的夜晚。

当时为了配合活动需要,我和同事回到我曾经服务过的学校“金门高中”,去借用一些活动需要的器材,遇到军训教官室的主任教官,年轻帅气的军官,彷佛看见当年自己的影子,结果一问,才知道是我的学生回来接棒,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多么美好的相遇!

金管处在“夜行军”活动中,特别企划了几个桥段:相关路段实施“路灯管制”,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再于咙口路段,实施“炮袭音效”,要重现金门那个“单打双不打”的岁月,岛上军民共同度过了二十年“碰—咻—碰—咻”的炮击日子,这一段经历希望在“夜行军”活动中,让参加活动的朋友,可以有深刻的体验。

其中,带着大家精神答数、唱军歌,一首“夜袭”:

夜色茫茫,星月无光,只有炮声,四野回荡;

只有火花,到处飞扬;

脚尖着地,手握刀枪;

英勇的弟兄们,挺进在漆黑的原野上;

我好像回到复兴岗上,入伍训练,“夜行军”到淡水的高尔夫球场,自己在金门高中服务时,带着学生“行军」到珠山靶场,实施“射击训练”,风沙滚滚的靶场,满是学生的青春身影,精神抖擞!还有,从金门高中“行军”到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那时的队伍昂扬,军歌响遍太武山顶!

金管处举办的“夜行军”,报名的学员非常踊跃,有曾经服役金门的阿兵哥,回来重温当年军事操演的辛苦,有年轻朋友对“夜行军”充满好奇,勇敢报名参加,我们还找来志工协助,志工中有多位我服务学校时的伙伴,我们一起合作无间,唱起军歌雄壮、威武!看着大家在夜色中,聆听自己壮阔的答数声:“1-2-3-4- 1234 123-4”,在金门静寂的夜空中,不断响起,和部队的阿兵哥一样的口号,精神十足!

右为作者陈秀竹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