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文学中的华人足迹“讨论会 成功举办
今年10月12日,由印华文学社主席卜汝亮(Soeria Disastra)发起,万隆渤良安福利基金会(YDSP)华族历史纪念馆主办“印尼文学中的华人足迹“讨论会。邀请印尼师范大学《纳拉尔学院》、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三位学者:Nenden Lilis Aisyah,S.PD.,M.PD.、Hikmat Gumelar和玛大讲师黄丽慧博士(Dr.Livia Vasantadjaja,M.Lit.)主讲,主题是:揭示印尼华人的隐秘足迹/印尼文学中华人的民族角色。
午后1时,约300多名出席者,学生居多,其他还有应邀来的华社代表。首先由印尼师范大学“Komunitas ASAS”献演短剧,剧终讨论会开始。
司仪郑建良致开场白,华族历史纪念馆副馆长罗观汉(Djohan Lokanata)致词欢迎赴会学生及所有参与者。
讨论会主持人是Kiyai Matdon,他是印尼诗人、作家也是记者。他先请Nenden女士这位常写散文、评论、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作家讲述印尼文学中华人的民族角色。她说:“首先印尼华人文学有三个方面:第一,以马来文写的马来华人文学作品、二,以华文写的华人文学作品、三,华人直接以印尼文写的作品。”接着很详细地解析各样有关事宜。
接着黄丽慧博士以许多资料讲述华人的文学作品。Hikmat Gumelar(也是诗歌创作、散文、短篇小说家)讲述从荷兰殖民时代受到限制的华人文学讲起,一直讲到新秩序时期,华人文学好像全消失了。Kiyai Matdon的结论就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才能使已经断掉的链接再连起来?
讨论会间隙,除了有问答时间,还有一位特邀评论员Topik Mulyana,他是万隆巴拉希阳安大学(Univ.Parahyangan)讲师,他评论了有关华人文学的有关事宜。讨论会顺利结束。
卜汝亮主席讲述发起这个讨论会的缘由:“直到20世纪末,印尼现代文学史里几乎未曾提及由印尼华人创作的马来由文学作品。然而,华人创作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了非华人作家使用马来语创作的作品。华人创作的这些作品都被排除在荷兰殖民政府官方出版社——Balai Pustaka之外。
这是荷兰政府“分而治之”政策的一部分,企图在文化领域分裂荷属东印度人民的团结。遗憾的是,华人在印尼现代文学诞生中的巨大贡献,直到新秩序结束时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近年来,印尼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开始以民族精神揭示这一事实。他们开始承认、研究并介绍华人在印尼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认知依然局限于教育和文化领域里狭小的空间,甚至在华人社会中,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对这一历史事实仍然缺乏了解。
因此,我们有责任翻开民族文化史的新篇章,让国人认识到,印尼这个国家的建设成就,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文学领域里,都是包括华人在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以 “印尼文学中的华人足迹” 为题的这一次讨论会,就是我们为民族和谐、团结,为建设美好的未来所作的努力。”(小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