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易被误解 烟雾病患者有苦难言
48岁的林垂凤20年前确诊患烟雾病。由于烟雾病比较罕见,加上早期发病时难以从外
表察觉,她的病情常遭人质疑与不谅解。她坦述抗病历程,希望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
关注与理解。
罕见疾病,顾名思义是发生率低且少见的疾病种类。在新加坡,罕见病的定义是每
2000人中少于一人患上的疾病。
配合2月28日国际罕见疾病日,患有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的林垂凤(48岁,
伴侣关系专家)与我们讲述她的抗病历程,希望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与理解。
引来责备和不友善目光
林垂凤在年仅28岁时,因突发中风确诊患有罕见的烟雾病。她解释:“这病会导致大脑
血管逐渐狭窄,因供血不足易引发缺血性中风。‘烟雾病’这一名称取自日语
‘moyamoya’,用来形容脑部影像如烟雾般交织的细小血管。”此病有两个发病高峰,
通常是介于5至10岁的儿童,以及约30至40岁的成人阶段。
林垂凤的病情早期不明显,且医学界对烟雾病认知尚浅。她回忆说,2004年动手术时
,疾病的罕见性以及病症难以从外表察觉,使她向他人解释病情时,常遭遇疑问与误
解。如她曾因病情导致“小中风”,但未影响行动力,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不过,林垂
凤因这罕见病不得不调整生活方式。持续的疲劳和反复的头痛,迫使她在2007年接受
脑部搭桥手术。手术后,病情趋于稳定,但她仍需长期服用抗凝剂、降胆固醇和降血
压药物。
第二次手术后,林垂凤因永久性中风,导致右侧视野缺失。她说:“起初,我常因视野
受限,碰撞周围物品或行人。虽然我逐渐学会转头弥补视野短缺,但这一障碍不明显
,我仍会遭受责备和不友善目光。”她呼吁社会对行动略显迟缓或表现不同的人,给予
更多些包容。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林垂凤在第二次中风引起失血后,接受输血治疗。她透露,输血后,原本混沌的思维
逐渐清晰,精力也大增,她对献血者心怀感激。虽然并非所有烟雾病患者都需要接受
输血,但林垂凤的案例证明,在关键时刻输血可带来显著改善。
负责献血者计划的新加坡红十字会集团局长普拉卡什·梅农 (Prakash Menon)说:“
林垂凤的经历凸显献血的重要性。无论是手术抢救,还是癌症治疗等重要医疗项目,
都需要稳定的血源供应,为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支持。”
林垂凤强调:“早期干预对任何罕见疾病来说都至关重要,定期的健康检查也不可忽视
。确诊病患应主动了解疾病,可寻找支援群体,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
保持乐观制定清晰愿景
为推动社会对罕见疾病的认识,林垂凤在2011年创建个人网站(winifredling.com),
分享自身抗病经历与成立支援小组。林垂凤透露,这平台不仅让她在过去十几年结识
许多同病相怜的病患,也成为病友共同探讨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窗口。她说:“推
动公众进行更多讨论,是提升公众对罕见疾病认知的关键。媒体对罕见病患者的关注
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面对漫长抗病之路,林垂凤坚信保持乐观心态是关键。她认为,拥有清晰生活愿景,
让她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林垂凤通过书写“感恩日记”,记录家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给予的关怀,并借此不断
激励自己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她建议每位罕见病患者,给自己足够时间接受现实,允
许悲伤,但同时不要忽视生活中温暖的瞬间。她说:“倾向负面情绪是人类的本能,因
此我们要刻意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积极采取行动,提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