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背着琵琶闯美 她怎么做到的?
中国侨网3月25日电 1990年,吴蛮带着7件民族乐器飞往美国。
“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刚到美国的时候很心急,也很孤独。”吴蛮
说,彼时的美国民众对中国了解甚少,更不用提中国传统音乐了。
1994年,吴蛮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琵琶协奏曲《惊雷》。 受访者供
图。
最初,她和其他传统音乐家一样,到社区、学校举办独奏会,但效
果并不理想。当时的海外听众大多停留在对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
的好奇阶段,很少有人愿意深入了解。
“演奏时听众兴奋雀跃,散场后无人问津”是常态。
吴蛮记得一次演出中,当地媒体将她演奏的画面拍下来放在报纸上
,并配文“华丽的中式旗袍”等,却“冷落”了她手中的琵琶。
“他们没有报道我的演奏技巧,也没有描写琵琶的音色。”吴蛮形容
当时的感觉就像“放在橱窗展柜里,抱着琵琶的瓷娃娃”。之后的演出,
吴蛮不再选择穿着旗袍,她希望让大家专注聆听音乐,而不是关注她的
穿着。
与此同时,吴蛮也在思考,怎样才能刺激观众的听觉的呢?
琵琶的演奏既可以细腻含蓄,又可以激昂多变,具有戏剧冲突性。
如果将琵琶和其他民族的弹拨乐器相结合,共同演绎经典作品的改编版
本,是否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官效果呢?
带着这一想法,吴蛮开始了“跨界”合作之路。在与乌干达竖琴
(Endongo)演奏家詹姆斯·马库布亚的初次交流中,吴蛮发现非洲的民间
音乐同样使用五声音阶,但节奏更为复杂。
中国琵琶的旋律与非洲竖琴的动感节奏相辅相成,乐曲层次丰富。
二人的即兴合奏让吴蛮意识到了琵琶的更多“玩法”。
2006年,吴蛮与4位音乐家用来自非洲、美洲、欧洲的弹拨乐器加
上琵琶合作推出唱片《吴蛮和朋友们》。
透过各自的声音特性,这些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乐器以不同的情感
表达方式演绎着民间故事;创新的演绎方式也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国传统
乐器的魅力。
“音乐没有界线。大家虽然语言不通,但坐在一起摸索音乐语言的
过程,让不同民族的人对异域文化有了探索和重新诠释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