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听讲座 中国多地兴起学术酒吧

上海梧桐区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酒吧内,一场讲座正在进行。30平米的空间
里“站无虚席”,有人拿出笔记本电脑,还有人在纸上做着笔记。
这是上海一家学术酒吧举办讲座的场景。自上海和北京今年5月出现学术酒吧
后,过去两个月,在酒吧办讲座的概念扩散到中国其他大城市,目前广州、
深圳、长沙、武汉、天津、杭州、南京已出现至少一家学术酒吧。
记者今年8月下旬走访上海的学术酒吧时,当天有两场讲座进行。傍晚6时15
分抵达现场时,7时开始的第一场讲座已经满员。在门外等待两小时后,才补
位进入第二场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题是社会意见的形成,目前在美国名校读博士的主讲人以美国
选举为例,分析了精英专家和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大众的态度和观点。主讲人
同时强调,讲座内容与中国无关,“我们只讨论美国的问题”。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主讲人多次引用学术文献和实验数据,在场听众可
以随时打断提问,互动气氛类似大学研讨课。
参加这场讲座的年轻上班族何梦如(化名)受访时说,她原本觉得学术酒吧“
肯定只是一个噱头”,但讲座质量出乎意料,主讲人学历、讲座选题和内容都
“偏中上”。
何梦如说,现场听众的关注度和热情也让她非常意外,“不能说全部,但肯定
80%以上都听得非常专心”。
在上海读研究生的石童碧告诉《联合早报》,她并非完全是被讲座内容吸引
,更多的是对形式和气氛的好奇,但参加之后还是觉得非常有趣。
据多次在学术酒吧担任主讲人的李云飞(化名)观察,相比于跟风打卡的人
群,真正来听讲座的反而更多,有的还会把听后的感想发到互联网上,“这代
表他们听进去了,也听懂了,效果挺好。”

学术酒吧陷入“圈钱”质疑
在一般印象中,与学术讲座适配的场景,往往是校园、书店或咖啡店。酒吧
和讲座的新鲜碰撞,既为学术酒吧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带来热度,也招来“圈钱
”“伪学术”“附庸风雅”的质疑。
从讲座内容来看,目前中国各地学术酒吧的讲座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为主,
既有讲文学史、古代绘画、女性解放,也有系统讲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
讲人大部分为中国或海外高校在读博士生,也有一部分是高校讲师。
费用方面,一部分学术酒吧会要求购买一杯酒水作为入场券,也有的完全免
费开放。李云飞担任主讲的讲座就属于后者,他坦言:“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多
么宏大的项目,就是想做几个小讲座而已,跟书店讲座没什么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学术
酒吧出现的大背景,是中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城市青年
”兴起。
徐剑说,这些人有一定学术基础,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种草”,既社恐又想社
交。他们害怕相亲这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交,但学术酒吧就是听听讲座,同时
还能结交一些对同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满足一部分社交需求。
至于学术酒吧能否持续热度,徐剑认为,学术酒吧能流行一时,但是否可持
续仍有待观察。一方面,从酒吧盈利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讲座会影响翻台
率;另一方面,酒吧是一个感性的消费空间,而学术环境是偏理性的,这两
者的错位带来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来的人流转化为商业上的现金流?”
不过,徐剑也说,对于城市而言,学术酒吧对城市多种空间的探索、多元文
化的营造,“还是非常好的”。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