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月8日电 “我的老家在粤北山区。当地人应对自然灾害的传统处理方式给
了我许多启发。”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梁秋华说。
梁秋华。(受访者供图)
梁秋华出生在广东省阳山县,8岁时与家人到珠海生活。20世纪90年代初,珠海规划
建设高栏港。正填报高考志愿的梁秋华听从父亲建议选择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工作
三年后,梁秋华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读博,学习计算水力学并开发河口、海岸环境流体计
算方法及模型工具。
牛津读书期间,数学是梁秋华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科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不足以应对
计算流体力学的需求。为了尽快提升数学能力,梁秋华主动请缨,向导师申请成为数学辅
导课的辅导老师。“因为要教别人,所以自己必须得先学好。相当于逼了自己一把。”梁秋
华说。
在牛津的几年里,梁秋华完成了水动力模型的初步开发,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6年,梁秋华进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工作。与牛津的研究方向不同,纽卡斯尔大学
的研究团队更注重大型水文和洪水风险管理等实际工程问题。梁秋华此前开发的水动力模
型仅能模拟预测较小规模的理想流体动力过程。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研发能应用于实际
洪水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的模型算法成为梁秋华的第一个科研挑战。
梁秋华说,从理论到实践并没有他预想中的简单。首先是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城市
房屋、街道、河网布局影响洪水的流向,需在模型中精准地分辨和表现出来。传统水动力
模型计算成本昂贵,难以对城市整体洪水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此外,模拟实际流域洪水需
兼顾精度与计算效率。提高模型分辨率虽能提升精度,但会降低运行速度,影响应急响应
速度。
为解决以上问题,梁秋华和团队不断开发新算法,并借助计算机技术革新改写系统,
提高模型的稳定性、适用性和运行速度,最终完成高性能集成水动力建模系统的开发
。2012年英国纽卡斯尔持续暴雨引发城市内涝,梁秋华和团队用该模型还原了包含纽卡斯
尔在内的英国东北部地区洪水演进过程。在覆盖400平方公里区域、涉及1亿个网格的复杂
场景下,模型仅用时6小时完成了整个暴雨内涝事件计算任务。
此后,梁秋华团队不断优化完善该模型,并在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进行技术合
作交流。梁秋华团队也与中国的同行们共同设计项目,将洪灾预警、水文资源、能源转换
利用相结合。
在第11届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国际水奖颁奖仪式上,梁秋华团队因在开发高性能
洪水预报模型方面的贡献荣获“地表水奖”。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国际水奖是国际创新水研
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旨在激励科学界为解决全球水安全挑战作出不懈努力。
梁秋华说,当前极端天气不断增多,城市内涝问题是全球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城市密
集的人口和建筑物增加了洪灾防控的复杂性。水动力建模系统的研究随之来到了新阶段。
他和团队在系统中加入人为干预因素,比如建临时泵站、堤坝等,以此评估应急方案的可
行性。
“相比于不断加筑堤坝抗洪,做好洪水的风险管理将带来更多效益。”梁秋华说,在老
家广东阳山县,古村落大多建设在山脚下且背靠树林。这种布局延续了中国风水智慧,洪
水来临时虽然会淹没田地,但并不会伤及房屋,且为田地带来表层土利于耕种。
梁秋华表示,中国的史料里记载了许多洪灾防治经验,对当今的环境治理依然带来诸
多启发。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他与学生正在研究如何将古老的治理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
合,以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解决污染和卫生问题,并帮助人们更好地与洪水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