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月亮堡城门 寻觅加勒沧桑往事

车子自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驶出,一路向南,农田、村落、丛林不断地从眼前划过,印度
洋的海风扑面而来。路况很好,如此行驶大约100公里,便可到达加勒。加勒既是堡垒,
也是城,见证了欧洲列强对斯里兰卡的殖民与掠夺。如今,加勒老城已经成为热门旅行目
的地,早在1988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郑和在此立碑
斯里兰卡古称锡兰,南亚的一个岛国,被喻为“印度洋最后一滴眼泪”,加勒位于岛的西南
端,东、西、南三个方向临海,仅有北边与陆地相连。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是岛上最大的
两个族群。16世纪初,一支前往马尔代夫的葡萄牙船队被风暴吹离航线,误打误撞来到有
着丰富肉桂资源的斯里兰卡,加勒便是殖民者登陆的地方。
在此之前,加勒是岛上最重要的贸易港口,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马来人
、印度人和中国人都通过加勒港口做生意,肉桂、象牙等贵重物品从这里运往世界其他地
方。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到访过斯里兰卡,1409年在加勒立了一块“布施锡兰山寺碑”,
用中文、泰米尔语和波斯语镌刻石碑铭文。
1342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到过加勒,在他的记载中,港口一片忙碌,十分繁荣
。加勒这个名字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其在古老的僧伽罗语中意为“杜松子河附近的港
口”,也有解释为“牛车汇聚之地”。
1588年,葡萄牙人开始在加勒修建城墙和堡垒,最初用泥土堆砌,但后来忙于与西班牙争
夺美洲大陆,葡萄牙人实在力不从心。1640年,荷兰人趁机占领加勒,改用岩石修筑城墙
,14座棱堡让其固若金汤,成为坚不可摧的屏障,抵御其他国家海上船只和海盗的侵扰。
与陆地相连的地方,荷兰人建了3个棱堡——太阳堡、月亮堡和星星堡。至此,加勒老城
成形,面积虽然仅52公顷,却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造的最大堡垒之一。
从繁忙港口到军事堡垒
加勒在荷兰人的统治下身份符号又多了一个——军事要塞。这里既是一座迷你城市,更是
指挥基地,有人的居所、店铺,还有火药库。1755年修建的荷兰归正会教堂位于老城正中
心,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如加勒一般袖珍,有一座朴实的庭院。教堂里的管风琴已有数百
年历史,如今仍能工作。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英国人粉墨登场。1796年,英国人拿下斯里兰卡,保留加勒古堡,
将其设为区域行政中心。他们先在月亮堡和太阳堡之间加了一道城门,也是今天加勒老城
的主要入口,两侧分别是英国和荷兰的徽章,又在乌德勒支堡边上建了一座灯塔,还加盖
了25米高的钟楼。

1871年,英国人在前法院旧址修建了圣公会教堂。教堂由建筑师詹姆斯·乔治·史密斯设计
,后来的科伦坡国家博物馆也出自他之手。英国人的这些改建行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荷兰
人最初的规划,如今看到的加勒老城大部分仍是荷兰人修建的。
加勒老城的街道布局呈网格状,并充分考虑了斯里兰卡的热带雨林气候,房子顶部撑出起
脊,临街用木头廊柱修成长廊,大都设有后花园或庭院,这些有利于消除潮热。加勒是欧
洲人在南亚建造防御城市的最佳示范,其中融合了荷兰建筑风格和斯里兰卡本土文化。
走在古老的城墙之上,一边是蔚蓝浩瀚的印度洋,一边是饱经沧桑的老城,白墙红顶的老
屋、高耸的钟楼、庄严的教堂,恍惚置身荷兰小城。牛车、老式自行车、悠闲的路人,仿
佛穿越回一段旧时光。
遭遇海啸重创
2004年印度洋海啸袭击斯里兰卡,重创加勒,老城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一段时间修旧如旧
的艰苦工作,加勒老城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加勒如今依旧维持免费参观。
旧荷兰医院是堡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由荷兰人17世纪在葡萄牙铸币厂遗址上建造,为荷
兰海员提供服务。之后,英国人将其从医院改建为军营,一直到斯里兰卡独立,2003年前
被用作加勒市政厅。如今,旧荷兰医院已被改造成购物和餐饮中心,在这里能欣赏到绝美
海景。
斯里兰卡国家海事博物馆位于加勒城堡内,利用1671年修建的荷兰仓库改造而成。仓库大
楼的一部分建于厚厚的城墙之内,最早的城堡入口将建筑的一楼一分为二。1992年开放的
国家海事博物馆展出各种与航海、海上贸易、渔业和海洋生物有关的展品和海洋考古文物
,共计近4000件,海啸后剩下不足800件。
建于1684年的荷兰指挥总部被改造成精品酒店,木质楼梯与地板、古朴的起居室与书房,
努力保持着曾经的模样。绿木鲜花簇拥着的花园、涟漪微漾的泳池,酒店不留痕迹的现代
设计感让人惊喜连连。据说一些嗅觉敏锐的西方投资者来加勒购置这些古董房产,这对老
城的保护也算一件幸事。
傍晚的加勒堡垒最惬意,安安静静,只有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岸边,吹着清凉的海风。
这边是移步易景的人间烟火,那边是印度洋壮丽的日落。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