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东爪哇格雷西市Setiabudi街的华人街区, 近年来被打造成一处颇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是锦兴宫(Kim Hin Kiong 錦興宮),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被列为文化遗产的庙宇, 始建于12世纪,确切年份为1153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建于满者伯夷王朝时期。

锦兴宫坐落在一条狭窄的巷子内,游客踏入街巷, 便能看到装饰有中文字符的灯柱、红色灯笼与龙形装饰, 营造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庙宇整体采用红黄主色调, 与巷道装饰相得益彰。屋顶上,成群的白鸽停驻于庙宇瓦片之上, 与雕刻精美、互争日珠的双龙装饰交相辉映。
主殿门口清晰写有“格雷西三教庙锦兴宫”字样。 该庙宇为三教合一信仰场所,供奉儒教、道教与佛教。 最初仅为一栋主殿,后来于2000年代陆续扩建, 新增左右两侧配殿,形成如今的庙宇格局。
据传,锦兴宫是为了纪念海神妈祖(Ma Co Thian Siang Seng Boo)而建。传说在格雷西沿海曾诞生一位美丽女子, 出生之际伴有阵阵芳香。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常在渔民遇难或患病时伸出援手。尽管许多男子曾上门求婚, 但她一一婉拒。相传她常以幻影形象现身, 在渔民危难之时施以援手。后来,这位女子在静坐修行中圆寂。 为纪念其恩德,当地居民建庙祭祀,并塑其神像。
庙内主殿入口处立有一对麒麟石像, 麒麟在东亚文化中象征吉祥与护佑。右侧雌麒麟怀抱幼兽, 左侧雄麒麟则脚踏宝球。正中央放置一座金色香炉(香鼎), 四足及炉身均雕有盘龙图案,用于插香祭拜。

麒麟之后是一对巨大红烛,可持续燃烧数月。庙宇中央设有供桌, 摆放整齐的供果。屋顶则悬挂着成排红色灯笼。 四角与主殿各处摆放着长明灯,气氛庄严肃穆。
主殿祭坛名为“天公坛”,祭坛墙上刻有庙宇建成年份: 1153年8月1日。信众在参拜时,通常先于此祭坛行礼, 再前往其他祭坛祈福。
该文化旅游区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 已成为格雷西市极具潜力的宗教与历史旅游目的地。 当地居民也对这一发展持欢迎态度,认为它不仅弘扬中华文化, 也为社区创造了新的经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