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洋雷锋”志愿队:

世界面孔的中国情

中新网武汉7月4日电(作者 梁婷 兰艳)谈及7月即将进行的暑期支教,今年24岁的坦桑尼亚小伙钱勇(中文名)难掩兴奋。

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记者见到了该校“洋雷锋”志愿队成员钱勇。他告诉记者,今年暑假,他与学校的另外9名志愿者将前往湖北恩施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非洲洋雷锋的支教计划

钱勇于去年9月来到武汉,目前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数学专业。“刚来武汉的时候,有点不适应饮食。”他笑着说,现在自己已经完全能习惯了。

钱勇介绍其“教学计划”说,除了教中国学生英语之外,他还想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与文化。

在钱勇看来,参与“洋雷锋”志愿队,不仅能帮助他人,也是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假期回国后,他打算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向家人朋友介绍武汉,介绍中国的不同文化习俗。

“雷锋是一个很乐于帮助别人的人。”钱勇向记者介绍他对中国“雷锋”的理解。他说,加入志愿服务队,自己被人称作“洋雷锋”,这让他感到十分开心。

一个洋雷锋洋雷锋志愿服务队

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华中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籍硕士研究生阿达姆受邀前往武汉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春苗小学给孩子们教英语。对支教的热心促使阿达姆每个周末早早起床,乘坐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春苗小学。

刚开始是阿达姆一个人去春苗小学支教,后来陆续有更多留学生参与其中。2012年“洋雷锋”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如今,“洋雷锋”志愿服务队由最初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多位留学生成员,渐渐发展成为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个常设志愿服务队,固定成员达上百名。

36岁的阿扎已经和武汉结缘10年。他来自北非突尼斯,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生。怀着一颗帮助他人的心,阿扎加入了“洋雷锋”志愿队。

他介绍,自己曾跟随志愿队一起去车站维护秩序和指导乘客,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我现在对武汉有了很深的感情,已经很难离开武汉和中国了。”

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这位来自加纳的姑娘因此有了一个中文名“笑容”。

笑容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2012年就加入了“洋雷锋”志愿队,可以算得上是“资深志愿者”。她多次参加献血活动,或去往当地小学教学生英语,或前往养老中心看望老人。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邓虹表示,来自五湖四海的在校留学生们用行动诠释了对中国的友爱和热情,他们有着不同肤色,有着不同宗教,却都秉持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相同的人生哲理。“洋雷锋”志愿队的世界面孔在讲述着中国故事。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全方位管理

作为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院校,华中师范大学自1965年开始招收国家越南公费留学生。2009年成为全国七所留学生预科培养院校之一,也是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考点之一,全方位地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

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该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稳步增长,2016年达1177人次,2017年达到1345人次。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佐斌介绍,在多年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通过信息化加强政府奖学金生的管理,全面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做到信息共享。

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考勤与居留证挂钩,与奖学金评审挂钩,与奖惩挂钩。此外,还建有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机制。(完)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