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居住的街道

夏日的午后,开车经过东门老车站。拓宽的道路上车流汹涌,车站旁仅几处老房子还在苟延残喘,过不了多久,都会消失在轰鸣的推土机声中,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高耸的楼宇。城东早已高楼林立,一个繁华都市圈呼之欲出。二十多年的时光,可以让一座城完全改变了模样。而我,有没有随着它一起改变或成长?

车站是离家后的起点。我从这里出发,去往广阔的天地。背着包,从车站走到学校,或是从学校走到车站,乘车回家,那是读师范的我,如此往返了三年。后来时常伴着周五的暮色,出现在站口,一路向西,走向石桥那边迎接的身影。也会在周日的黄昏里,一个小小的背影在另一个人的视线里踽踽归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目光更悠长的线,那是青春和爱情,最初最真的样子,如诗如歌般吟唱。在一个雨天,开车经过这里,无数个往日突然浮现在眼前。心下一痛:从前已逝,回不去了。那些美好只能在回忆里重生,青涩的时光里书写的故事终在岁月的尘沙里风干。

雨滴打在车窗上,“噼里啪啦”大起来。车来车往,音乐响起,是一种怀旧的味道,有八九十年代港台电影里的颓靡气息,旋转着,渗透着。透过点点滴滴的雨,我有一种恍然穿越的感觉,好像脱离了眼前的时空,升华为另一个我,打量着眼前的自己。

人到中年,负重前行仿佛成了每个人的使命。而我,在书本的滋养里尚未活得油腻,但也有行走的迷茫和躁戾。当脚步越来越快,裹挟在世俗的尘网里,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陌生。人世多艰,不知道明天等待的是什么?岁月如歌,我们将会以怎样的姿势走下舞台?

简素度日。读书消暑,笃静生凉。书读得越多,越察觉到自身的“小”来。书到今生读已迟。或许是前世打了个底子,一直能依靠着天赋和灵感写些文字。而如果没有后天的深厚学识来滋养,是走不长远的,所以一日不读书总觉得是罪过。但是那种沉心静虑的专注于书的时刻却是越加少了。字也写得少,除了每日一记,近来几无完整篇章,两个约稿也躺在那儿迟迟不愿动笔。是心怯意懒还是什么呢?不愿去深究,如果没有变化或突破,就不再去重复自我。“写字的人要对历史负责”,这是一位我尊敬的老师发来的寄语。我会珍惜手中的笔,珍重笔下的每一个字。也珍惜自己。

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年华加深了体悟,贵在习得和化入。读书识人,经世历事,一个人的才华和德行需要书本的润泽世事的冶炼,才能在时间的打磨下由内而外地显现出来。渐喜与“和”有关的词语,温和、平和、亲和……“和”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光芒。

夏日午后,光线亮烈,白云像是敷在蓝天的色板上,挂在楼宇背后。从睡梦中醒来,风经过空阔的街道,蝉鸣倾泻而下,周围的空气里仿佛漂浮着一种虚幻的荒诞。而到暮晚时分,却有一种阒寂的慵懒,一个人对一室的器物,我和它们一样凌乱地散放着,有无人问津的自在。忽然一阵风,吹得窗外的香樟、合欢树纷纷摇动,似在预支着清凉。

暮色中去练瑜伽。穿了一套新到的白色瑜伽服。练习过程中,教练点评了一句,动作有神了。我感觉心态平和,呼吸均匀,身体舒展。看着镜中汗津津的自己,如出水芙蓉般的清新通透,抵达了我一直追寻的身心灵的和谐统一。晚风中走路回家,路过状元桥,河畔有各种买卖和表演,有人对着屏幕唱歌,有人跳着街舞,我一路穿行,扑面而来亲切的烟火。抬首望天,一轮明月悬空,和灯光下的湖面遥相呼应着。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隐秘而愉悦的清意,料得少人知。

老车站旁的老房子不见了。开车经过这一片废墟,坐在车里,椅背晒得滚烫,背带触在胳膊上灼热刺痛。天如发了狂。人被热浪赶进空调屋里,街上一片寂寥。这是风居住的街道,没有风的踪迹,却让旧日的故事四处飘荡。行驶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清晰的明朗。事物简洁,人世阔朗。生命好像回到了原点,一切从零开始。

仿佛看到,那个从车站出来人,走过洒满落叶的石桥,朝着那温暖的目光走去……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