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在上元夜
阳台外天空转暗,上元夜悄悄的降临
我困居于城东狭小的书房內
山外千灯如焚,宝马雕车的盛景不属于这里的落拓
世相的声色都为假象,不及文字刻缕而成的
雕像。灼灼其华,美而不朽。通衢大道今宵张灯结采
而我卻回归到一篇小说那无声无息的述说中
大部分的岁月毫无意义也不留下痕跡
如同孪生般的相遇,命才在风中独树一帜
习俗包括今夜的上元是一种力量试图绑架
所有人的思想。而我想及胚胎的誕生与其形狀
蜷曲不动只余心脏跳搏的声音
我再想及一场深山中的大雨,让所有的生命
都浸淫在洪水中。胚胎的蜷曲是一种
对愛的保护。沒有言语,沒有思想而为
本能。窗外瞬间传来澎湃水声,一场大雨
下在这个孤寂的上元夜。更多的灯火闌珊処
更多的漂浮,更多的倒影与海市蜃楼的爱
都未及那人,如孿生般的在命中出现
秀实(香港)
-----------
台北兩首
忠孝东路一段
从目的地往车站行走
白千层树如包装好的岁月濛濛
前进中缓慢地拨开
愈加繁华的橱窗里我是赤裸的
凝视消失于过往的老屋和陋巷
早已朦胧成远方的云阴
埋没于匆忙视线的官府城门如今
重生在车水熙攘的首都大道
蜕变的招牌见证了生命的破碎和蠕动
行道树的落叶和咖啡馆的艺术涂鸦
恍惚间尽是通往离站列车的地下道彩饰
夜的黑、向日葵黄、深海暗蓝、青草绿地
游园
华山地的艺文浪般推挤着
所有闲置的空间被填满如我
思念湿润,墙面斑驳剥落
昔日的清酒暗香吹醒了
杂沓的喧嚣在我们握紧的手掌心
寻觅可打滚怀抱的花草绿地
害怕聆听分别,如打开沉重的音乐盒
为季节里空白的间隔谱写乐曲
四周敲打木工的孩童拥有相似的影子
寻不见爱时蹲坐游乐园的木坊
以亲情般温暖的水晶唱片抚慰
生命一次又一次等候
洪郁芬(台湾)
---------------
静夜寺院的钟声响起 (外一首)
划过佛教徒的耳朵
穿过黑夜的寂静
佛的钟声在心灵深处响彻
鸦雀无声
聆听来自天堂的佛语
在这个漆黑无比的夜晚
浑厚的钟声响起
如同一位年迈苍老的智者
讲述一段普度万物的神话
静夜寺院的钟声响起
孩子们梦见
菩萨在耳旁陪自己说话
零下七度
天空把一些雪花遗失
把本该融化的心肠
变成一块僵硬的冰块
这里是零下七度
我的诗歌开始发抖
所有的文字被冻结
我用竟有的体温
暖热了零下七度的冰块
和冻结的文字
站在季节的稿纸上
我的一些诗句
又一次刷新寒冷
何军雄 (中国 甘肃)
-----------------
黄金瀑布
当岩壁抛下一壁闪电
电光照亮昔日山城的欲动
雷鸣融有隐隐喧哗声
如矿的遗忘被逐步挖凿
我始能看见轮廓了九份的梦
阳光下绽放的罪恶
将自己幻想成巨炮的坑口
以震落的灰腌渍灵魂的无常
以眼浅尝眼神中的苦涩
抑或以嗅觉看清往日的光景
在岁月的百感前
绿能延异成沧桑
灯笼的红亦可附着些许
偶然想起的历史
呂振嘉(台湾)
-------------
透着诗意的美食:碧螺虾仁
“碧螺春”茶是中国绿茶中的佼佼者,素被奉为上乘佳品。此茶主要产于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洞庭东、西二山一带。“碧螺春”三字,各有来历。碧:形容其颜色,好似碧玉;螺:说其形状卷曲似螺;春:因采撷此茶在清明前后的早春之际。名称如此清雅,又能概括出它的某些特征,使人叫绝。“碧螺春”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碱,因而具有爽口、润喉、提神之功效。曾有一位日本诗人在品尝“碧螺春”茶后写道:“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清明前上班,去隔壁办公室串门,发现二位同事的玻璃茶杯中,青一色均是“碧螺春”新茶,当然阔气,因为二位同事都是洞庭东山人。的确,正宗的碧螺春在产地的价格都超过任何产地的特级茶叶,这也是苏州人的骄傲。同事当即从茶盒中取了些“碧螺春”新茶送给我说,尝尝新。盛情难却,我接受了他的美意。
看到“碧螺春”新茶,我当然舍不得喝。想用“她”来烹制美食。
翠日早晨,很早去了菜场,走到老战友的水产摊位前,看到战友他正在将刚死的河虾挑出来,我就买了二斤挑出来的死河虾(因为活河虾太贵了,百元一斤,死河虾15元一斤)。回家后,妻子和我一块将河虾挤出虾仁,再用同事送我的碧螺春新茶烹制了一款时令名菜——碧螺虾仁。
我将挤出来的河虾仁放入大碗内,加入精盐和料酒,用竹筷搅拌,再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挑净虾线,待虾仁雪白后,取出沥干水分,并用洁净干毛巾吸水份。置盆内,加入精盐、味精、鸡蛋清用竹筷搅拌至有粘性时。然后,放入干淀粉搅拌至虾仁表面有一层半透明的浆衣,放进冰箱冷藏室内1小时,使之涨透,这样,虾仁在油锅滑油时不易脱落浆衣,成熟后也光润爽嫩。在烹制前,先取小碗一个,冲入80℃的开水,放入碧螺春茶,沏成茶一杯,要加盖,放置片刻,再再滗出40克茶汁,留茶叶和余汁待用。
接着我就点燃家用燃气灶,将洁净的炒锅置中火上,舀入植物油滑锅后倒出,再将炒锅烧热,然后舀入植物油烧至四成时,放入上浆的虾仁,并有筷子划散,防止粘连,见断生变白时,立即倒在漏勺中,沥去油。原锅留油少许,置中火上烧热,将熘熟的虾仁倒入炒锅中,并迅速倒入茶汁和适量时茶叶,加少许精盐颠翻几下,即可出锅装碟。
妻子将此菜端上餐桌,并对我说:“今天你的厨艺可谓是极其用心,此菜白绿相间,优美的造型,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增加食欲,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激励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还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味道,确实是一款透着诗意的美食”。她迫不及待地去叫上孙女、儿子、儿媳来吃中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围桌而坐。儿子、儿媳看到如此美食,第一反应竟是拿出手机,争先恐后拍照发朋友圈。
全家人都知道,此菜是我孙女的最爱,大家也不肯多吃,只是用筷子夹了几粒尝了尝。小孙女不客气,见到自己的最爱,用自己的小勺子边舀边吃,弹指之间,一盆“碧螺虾仁”吃得勿剩啥。
周龙兴(中国江苏)
-------------------
脚下的春天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对春天的追寻与赏爱,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比如踏青。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陌上草木返青,约三五知己好友,走出深宅庭院,或短游,或远足,呼吸旷野清新的空气,沐浴春风里的暖阳,双脚踩踏在地气氤氲的土地上,与花草作一次亲密的接触。一个踏字,道出了怎样的心境?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春天的感悟、赏爱,方式可谓多也,吟诗、作画、歌舞,不一而足。然而,我觉得最直接、最接地气的方式还是踏青。吟诗作画,传达的是一种意象,描述的是一种境况;歌舞欢庆,分享的是一种体验,表达的是一份情感。要想真正感受春天,拥抱春天,读懂春天,还是走进陌上,走近被春风春雨濯洗的山山水水。只有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打开心灵与春天对话的窗口,体会到春天的妩媚与魅力。
踏青一词,较早见于唐代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书中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李淖所描绘的是唐代长安曲江赐宴的场景,作为朝廷一项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显然已经包含了踏青的内容,
其实,踏青作为一项远古农耕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就开始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人们终于聆听到春天的脚步声,迎来繁忙的耕种时节。此时,来到郊野,祭祀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祖先们一种虔诚的心愿。不难看出,此时踏青活动带有浓厚的祭祀迷信色彩。到了秦汉,踏青成为“迎春”礼节,朝廷依然十分重视。魏晋之后,“迎春”礼节逐步淡化,踏青渐渐演变成一项郊游赏春的民俗活动。
踏,是有意识的行走和踩踏。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悟春天,享受春光亦是如此。读百首赞美春天的诗词,不如一次沉醉于旷野山水;观百幅描绘春天的画卷,不如一次阡陌之行。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副精妙无比的画卷,真正能看懂、读懂,还是靠自己亲身体会。只有亲自踩一踩路径上的青草,你才能真正感受旷野绿色的魅力;只有亲手采摘一枚大地上的花朵,你才能嗅到时节散发出的芳香。脚下的春天总是闪现着我们无法描绘的斑斓色彩。
古人踏青,讲究季节时令。最宜踏青的时节是上巳日,也就是三月三。这是古人祭祀的日子,也是北方春耕春播的开始。农谚说“三月三,野菜花,赛牡丹。”此时,草木葱茏,百花吐艳,春意正浓,踏的是真正的春色,赏的自然是绝佳美景。
古人踏青,讲究雅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就踏出了不一般的情趣。这一年三月三,正是春日融融,芳草萋萋,“书圣”与几位诗友趁着踏青的雅兴,索性临水席地而坐,流觞宴饮,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后来,曲水流觞这种踏青游戏一度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效仿的雅事。
曾经坦言“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的白居易,自然对踏青情有独钟,踏青赋诗,也是他的一大嗜好。有一年,寒食节与上巳节巧遇,白居易与刘禹锡、王起三人约定,赴宴踏青,联袂赋诗。曲江水边,几位才子诗情勃发,佳句迭出。白居易率先起句:“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刘禹锡巧联佳句:“光风初澹荡,美景渐暄妍。簪组兰亭上,车舆曲水边。”王起随声唱和:“ 松声添奏乐,草色助铺筵。雀舫宜闲泛,螺杯任漫传。”三人就这样你来我往,连吟五诀,共同完成了六十句三百字的长诗《会昌春连宴即事》,成为诗坛流传千古的佳话。
踏青赏景,吟诗填词,成为中国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踏青已成为人们在春天亲近自然,欣赏郊外美景的寻常之事。无需曲水流觞,也未必吟诗作词,置身郊外,放飞一只风筝,或举家来一次野炊,便会情趣满满。一个踏字,不但引得难觅春色的城里人心旌旗摇,也让大众趋之若鹜。走进旷野,寻觅脚下的春天,不仅仅是对古老的民俗的一种传承,更是亲近自然的时尚之旅。
姚中华(中国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