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人们处世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态度,但我们知道忍辱偷生绝对不会有任何尊严。爱国诗人屈
原不肯同流合污,宁愿选择悲壮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屈原(西元前三四零~前二七七)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他的先祖是楚国屈、景、昭
三大贵族之一,所以屈原年紀很轻就参与楚国政事,他是中国历史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
由于屈原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他积极地希望能让楚国变法图强、改革弊制。
在当时屈原已担任楚国的左徒(副宰相职位)。他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健全法
度,但是这些主张却遭受到楚国贵族们的反对。他们向楚怀王进谗,污陷屈原居功自傲,离间
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怀王耳轻昏庸无道,于是屈原被疏离,被降职为三闾大夫,并先后两次
被放逐到荒野偏僻的汉北与江南,流亡生活长达九年。
屈原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深山大泽之中,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屈原卻创作了《离骚
》、《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透露,屈原在流放的日子中,清楚
地意识到,楚国正面临外有强敌内有奸臣,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他忧心如焚,痛苦地徘徊在
人间。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悲愤!他哭号!这些诗歌文章抒发了他对楚王的怨愤、对奸
臣的怨怼、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贞。
西元前二七七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首都郢城,人民四处逃难。当屈
原听到这噩耗……不禁老泪纵横、悲痛欲绝、失声痛哭、长跪不起!
他怀着落魄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汨罗江旁,走着走着,碰到了一位渔翁,渔翁
问他:“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屈原就回答:“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所以我怎么能不被流放
。”
渔翁听完劝他道:“凡是能够成为圣人的人,必不会墨守成规,而能顺应时俗。既然举世
皆浊了,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呢?众人既然已经醉了,那么你为何不多喝几杯,何必要与
众人不同而遭放逐呢?”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定会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将
衣服的灰尘抖干净。一个正直的人,怎能将洁净的身子,委屈於污秽不堪的世界呢?”
渔翁听完后微笑着划桨远去!边走边唱:“沧浪江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我的头巾。
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可以洗我的双足。”渔翁意劝屈原隐居自保。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不立。朝饮木兰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
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离骚。
从离骚诗句中,屈原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意。他害怕的是一旦年岁渐渐地老去之后
,再也无力为楚国的兴亡而四处奔走,到时美名恐怕就无法树立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
让屈原朝夕挂虑着楚国的安危。后世称屈原为爱国诗人,实非夸赞之词。对屈原而言,就算只
能饮露餐菊,他乃不改其高洁情操。只要精神富足美好,长久的面黄肌瘦对他又有何妨呢?这
股贫贱不能移的情操与修养,於古於今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屈原不像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张仪
、陈轸等朝秦暮楚,祖国漠视他们,他们就跑到别国去谋求恩宠及重用。
西元前二七七年的某一天,身边人发现他正挥笔在帛上写字,字迹狂放略显零乱,他写毕
后放声悲歌,这就是屈原写的最后一首诗《怀沙》。
“世浑浊莫无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 — 怀沙
社会黑暗没有人了解我,人心险恶实在难以评说。我知道死已是不可避免,我对生命也不
願意吝惜。那些光明磊落的前贤啊,我将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屈原知道自己无力挽救現实,选择纵身一跃,扑向汨罗悠悠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