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河桥]第266期

台积电
沈清平

三十八年一瞬间
筚路蓝缕步履艰
专心致志迎挑战
放眼宏图闯顶巅
修成正果能护国
突被狂徒逼搬迁
神山到此遭厄运
宝岛苍生泪涟涟

 

诗词各一首
谢绍勇

一,七律 醉花阴
颐年度日醉花阴,
好事瑶情付雅吟。
滚滾紅尘嚣市厌,
清清简舍俗家欽。
偶观明镜休言老,
翻书读报碧玉寻。
短短人生当爱惜,
夕阳欣对照雄心。

二,[词] 鹧鸪天
印象新加坡
游目舒怀蓬树青,
遮阴似傘路沿擎。
泉流野径花熏蝶,
水瀲高楼彩幻瑛。
阡陌廣,海天清。
芳居拂远达边城。
朗朗都会名商驻,
半纪中兴大道明。

 

七律两首
锺俊仪

一. 老境自嘲
老气横秋笑我痴,
时宜不合早相违。
手机淘汰圆珠笔,
电脑权充问字师。
深度探求能解惑
人工智慧也吟诗。
凭谁道破红尘事,
去脉来龙尽是泥。

二. 闲居吟
认老闲居卜市郊,
客稀事少乐逍遥。
旭阳微亮清风拂,
天气晴明俗虑消。
餐桌素葷多节制,
诗词韵律欠推敲。
何当学步归田赋,
浊酒一瓶且自嘲。

注:《归田赋》
为汉代辞赋家
张衡所作。
浊酒: 蜗居附近
有酿酒坊,所产
乌豆酒物美价廉。

 

和沈清平
台积电
老顽童

八十年代转寰间,
产业转型步履艰。
经国扶持台积电,
忠谋引领制程巅。
神山护岛恐生变,
祸水求荣逼迫迁。
非我族群心必异,
悔投确幸泪涟涟。

 

中文世界
许菁栽

汉语潮流国际飞
热衷学习俄罗斯
国家纳入最高考
快速中文发展奇
经贸传播铁饭碗
市场学校交流追
看清苦难伸援手
美好前程入翠微

提倡执政繁荣姿
泰国中文教育驰
派遣教师大力助
华侨重拾汉语欹
実施同化断根草
运转时来成契机
汉语桥梁诸合作
近邻中泰不分离

列入阿拉伯国规
语言第二全球宜
近来沙特重教育
宣布发展汉语随
中小课程到大学
国家纳入高考为
去年八月欢迎引

两百资深专业师

普通话授正当时
开启阿联酋并提
叙利亚依拉克接
中东学习热潮喜
几年接励互相使
第二语言国际为
果美花鲜遍满地
大同世界繁华姿

 

《十万盾的失眠》

敬古

清晨的街道,凉风阵阵,熟悉的早餐摊上,热腾腾的客家面飘着温暖的家乡味。我正端起
碗,一口未尝,耳边却传来一阵哭泣声。
是一位中年妇女,衣衫褴褛,泪水横流,颤抖着跪在地上。
“阿哥,求求您,帮帮我!给我八万,我的孩子在北干急需输血,我没车费……” 她的声音
哽咽,双手合十,似乎整个世界的苦难都压在她的肩上。
我放下碗,抬眼望着她。
“八万盾……只要八万盾,我就能赶回去……” 她泪眼婆娑,嘴唇微微颤抖。
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轻哼一声,低声开始议论。
旁边朋友劝说:“这年头,谁知道真假?
我心头微微一震;当然听过类似的故事,但我还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十万盾的钞票,轻轻
放进她的手中。
“拿去吧,希望孩子平安。”
妇女怔住了,目光里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后,她连连磕头,哭得更厉害了。
“谢谢您……谢谢您……!” 然后双手朝天拜了拜说:“感谢天公!”
她捧着钱,踉跄着起身,消失在人群中。
朋友看着这一幕,无奈地摇头:“你就不怕被她骗了?”
我淡淡一笑,端起那碗已经有些凉掉的客家面:“只要我良心过得去就好,何必去想她骗
不骗?”
——
炎热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下耿烈的光,我回到店里,在门边前桌上,竟静静地躺着一
张崭新的十万盾钞票。
我微微一怔,正要询问,门外的街角,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她远远地站着,冲我深深鞠
了一躬,然后消失在烈日下熙来攘往的车辆中。
“咦?她怎么知道我这里?”
我惊出了一头冷汗。

 

祖国不会忘记

王馨

由江苏省委统战部主办、云南省保山市委统战部承办的“江苏省华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滇
西大地圆满完成为期一周的艰苦学业,于三月十四日,踏上千里归途,继续投身火热的华文教
育事业。
全班四十位学员,由江苏各级统战部领导、全球八个国家华校主帅、以及苏南各大、中、
小学校长组成,规格高、阵容强、课程精、成果硕。
先说省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们,干部年轻化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不仅年轻,而且亮眼
!我不止一遍问:“统战部公务员选拔,面试一定严格哈!”
一群超级智慧又超级亮眼的年轻干部,在统一战线上迎来送往,讲述中国故事,向全世界
展示江苏力量!跟他们同行,是欢乐,是荣幸,是收获。
作为培训班中年纪最长的老太,听从领导安排,开班仪式上作学员代表发言,结业仪式上
跟来自英国、法国的两位华校理事做讨论发言。
我的真情叙述激起大家共鸣,为培训暖场助力。已故艺人张国荣曾唱道:“我就是我,不
一样的烟火。”每一个投身华文教育的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有时还会堪称惊险。培
训期间,好几位海外华校向我伸出橄榄枝,好几位苏南校长不约而同问我同样问题:“外派这
么辛苦,为什么一直在路上?”
我回答他们说,早在十三年前,我是江苏省向东南亚派出的第一批华文教师,也可以称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面对外派任务,过惯安稳日子的老师们,很少有人敢接受挑战!
家里家外,国内国外,困难一大堆,危险也是肉眼可见。十多年前,侨办给每位老师买的保险
是一百万,我曾认真想过,如果我回不来,这一百万大概能够我的儿子结婚成家……
听我说到这,女校长们笑了。
一直以为外派东南亚的老师生活比较辛苦,派驻欧洲会舒服很多,这次跟各市统战部领导
交流,才知所有外派生活都很艰难,欧洲更加险象环生。
曾有人说,外派三年没崩溃没变态,是祖先有德。我也有大德祖先。我的曾祖王锦堂老大
人一直护佑我,我的乡下外婆刘锦华老寡妇时刻在我左右……还有就是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缺
了他们哪一个,我都不可能做到毫发无损。
大家也有谈到,外派教师的付出,所受的辛苦,比国内援疆教师多得多,但外派教师的政
治待遇远没援疆教师高!苏南教育局一个无党派人士领导打算将此作为议题提请上级部门,为
外派教师争取应该取得的合理待遇……
领导们的心总是想着基层,党的干部时刻想着老百姓—–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乙巳二月十八 写于华鑫佳园

 

“减法”的人生智慧
一一一场关于取舍的对话
冯淑萍

不是什么贵重的龟甲钟鼎、竹简丝帛,但混杂在粗瓷陋陶的货架上,这尊糖壶仍如鹤立鸡
群,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那日,做义工,随同 Marrickville 的 Tom Foster 常青组,走进 THE BOWER reuse & repair
centre ,目睹了中心的能工巧匠将弃物再造,化腐朽为神奇,自己还亲手用丢弃的旧贺卡和纸
片做了一本记事本。一天下来,确实长了不少见识,但收获最大、体会颇丰的,竟是与倪大姐
的一番对话,那番话如醍醐灌顶教人警醒,让人久久回味 ……
倪大姐显然也是被货架上这银屑白底、绿叶黄花、精致淡雅的波斯风格器皿所吸引,停下
脚步,细细端详,见是 Made in Italy,更是不禁赞叹。我在一旁掇窜:“买下来,一定不
贵。” 谁知沉吟片刻,她竟轻轻放下糖壶:“ 不了,在我这个年龄,该用‘减法了。” 我明白她这
番通透的 “算法”,亦能读懂她的潜意识:年逾“古稀”,身外赘物,不必增添了吧。
如此,那么 …… 吟哦中我突然抓紧她的臂膀:“ 那么,日记呢?” 因我想起自己那堆日
积月累,不曾中断,亦不曾回翻的“个人历史纪录”。其中一个锈锁尘封的箱子,更是出国时被
丢在朋友单位的仓库,十多年前,又带著仓库犄角旮旯的蛛丝网迹被邮到了海外来的。不弃不
离,却又难以卒读。
“ 烧 !” 倪大姐的回答简洁明快、干脆利落,答案如此现成快捷,显然是早就深思熟虑
了的。见我愕然,她又补充道:” 烧前可浏览一遍,但若是睡前浏览的话,当心睡不著觉。”
她温婉地微微一笑。
" 那么,还要继续写吗?” 这纠结已困扰多时,我不禁脱口问道,“ 写 !” 大姐的回答
仍旧直截。我欣赏这位老上海高级知识分子、曾经的某医院名大夫的睿智。“ 写 ” ,是为
了当下充实,淬练思维,升华理性,一如既往,观照内心;“ 烧 ”,是为了身后清静,实录人生
,难免有笔吐牢骚之时,墨呈怨气之处,与其将来被人误会曲解,毁谤讹传而默默无以辩解,
不如趁清醒时先断了这“授人之柄”。
由“ 减法” 生发开去,引申出来的是一种多么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不以物喜、不为
己悲,平静坦然地走向归宿。昨日不知今日之事,今日又何知明日之事?索性随遇而安。
来得去得,难得舍得,这是何等超凡的智慧。
望著她仍旧笃实硬朗的背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

 

有用的稿
——重温往事系列
采田水

70年代的印度尼西亚日报,我注意到每周有一个小栏目——不用的稿,都是一些文章的标
题,有十多条。当时它是雅加达唯一的一家中文报,投稿者相信是受过中文教育的辍学者吧。
1999 年至2002 年,我在某公司工作的那四年,每三个月,定期出差到东爪哇与巴里岛的
工厂开会和视察分店的业务情况,每趟费时约两星期。犹记逗留较久的是位于谏义里
(Kediri)的工厂。这城市很小,只有几条街道,可是傍晚时,路边卖吃的小贩摊位,都挤满
了工厂下班的工人。这里有个大家熟悉的盐仓卷烟厂,好多附近小镇的人,都到这家卷烟厂上
班。
公司的宿舍向左转,就是热闹的商业街,有天傍晚我出去闲逛,一家咖啡店里飘出来的香
味令我驻足,看见店主冲咖啡方式和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样,把咖啡粉放入布袋,倒入沸腾的开
水,再把咖啡液倒入布袋,重复相同的动作。我步入店里,找了个靠角的座位,点了杯咖啡还
有一些点心。
我看到大门左边有个报纸架,挂着好几份报纸,于是把报纸带到座位上阅读。老板送上泡
好的咖啡,欲言又止的表情,然后他转身去取我订的小点心。我还在专注的读报,突然老板用
印尼语问我:“Ibu bisa baca koran Mandarin ya?”而我则用中文回答他:“你这里有订阅中文报
纸,肯定老板也会说中文吧。”
老板高兴地坐下来与我交谈。他姓陈,年龄50岁 左右,本来是住泗水的,小学在泗水读
中文学校,直到学校被关闭。这些报纸一大早从泗水寄来,大约中午前抵达谏义里市。
之后若有到该市出差,我一定光顾他的咖啡店。他告诉我那里的华人事绩,华人聚集的唯
一场所,就是靠近河边的庙宇,只有星期天开放,可惜我没机会拜访,因我每次是在星期五就
离开谏义里市到泗水去的。
我每次去喝咖啡,他把读过的月刊,周刊借給我读,我就选读我喜欢的栏目。影响我最大
的是某月刊的“容子”专栏,容子先生把投到报章、月刊与周刊的文稿的标点符号、错别字、用
词不当等等,一一指出错误、详细解释,再把修正后的文稿刊在专栏里。
我虽然不认识容子先生,却有幸读到他的专栏。非常敬佩他大公无私的精神,通过这专栏
,他细心地教导、鼓励开始学习写作的人,有信心大胆地迈出第一步,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
者。
但愿印尼能再多出几位像“容子”先生这样的前辈,让刚起步的写作新手,学习如何把“不用
的稿”修改成“有用的稿”,在文苑耕耘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许菁栽墨宝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