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到底在“拔”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各种中医疗法纷纷向世界展示“神秘的东方力量”,十分抢眼
。其实在杨家玉带火“脐贴”之前,游泳运动员们背上的火罐印也已经第N次出圈走上赛场
。为什么这么多游泳运动员对拔罐“情有独钟”呢?拔罐是“拔出”寒湿的好方法吗?近日,
强对流天气频频出现,“湿热交蒸”达到顶点,前往中医院接受拔罐治疗的市民也不少。本
期名医解惑,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陈秀华教授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拔罐”的疑问。

什么是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经历代医家的改进和发展,演变成现在治病、防病与养生的一
种中医外治疗法。目前,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一种以玻璃罐、竹筒等为工
具,借助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外治疗法
,中医认为其具有散寒除湿、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等作用。
陈秀华介绍, “平衡火罐疗法”则是在拔罐疗法的基础上,运用闪罐、走罐、飞罐、
旋罐、抖罐、振罐、针罐、药罐等手法,选择特定部位,实施熨刮、牵拉、挤压、弹拨等
良性刺激,通过温热效应,连续不间断地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信息,使机体相应修复
到平衡状态,用于治疗颈肩背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拔火罐为什么有罐印?
拔火罐的罐印在泳池里成了“显眼包”,为什么会有这些印呢?陈秀华解释,拔罐是通
过在罐内燃烧、 加热或使用机械抽吸等方法(燃烧的方法则为“火罐”),罐内 形成负压吸
附在皮肤表面, 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 进而出现瘀青或肿胀, 即瘀血。
负压还可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引起水肿或皮肤出现红印。 这些变化在皮肤上
留下的痕迹, 就是通常所说的罐印,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会在5—7天自行消退。
如果局部瘀青严重,则需待皮肤瘀青消散后再继续治疗,不宜在原处再次拔罐。如留
罐时间过长,皮肤起小水泡,不用特殊处理,小心防止擦破等其自行修复即可;如果有大
水疱,就需要刺破并外敷纱块保护皮肤,出现这些皮损,最好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外
涂消炎药膏或外敷消炎油纱,预防皮肤感染,帮助皮损修复。
拔罐为什么受到运动员青睐?
陈秀华说,拔罐在临床上多用于颈肌劳损、腰肌劳损等颈背腰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亚健康状态,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对于睡眠障碍等情志病也有调理作用。运动员们平
日里高强度的训练难免留下肌肉、关节等的酸痛不适,这项古老的中医传统疗法对于这种
慢性疼痛正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帮助促进受损组织的愈合,减轻疼痛,加速康复,预防伤
病。
强度大的训练和比赛会导致肌肉酸痛,“平衡火罐疗法”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酸
痛感,帮助运动员更快地恢复训练状态,同时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调节心理状态。“平衡火罐疗法”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弹性,对于某些运动项
目中需要较大灵活性的运动员尤为重要。另外,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高,容易受到身体疲劳
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看似简单的“平衡火罐疗法”有助于促进淋巴循环,提高免疫力,减少
感染的风险。这么多好处,也就难怪拔罐会受到运动员们的青睐了。
提醒:拔罐是个“技术活” 也非人人都适用
拔火罐的适用范围相对比较广,除有出血倾向和过于虚弱的人群外,湿热、痰湿、气
郁、血瘀、特禀体质人群都适合运用此疗法,但以下三点要注意:
1.需根据病情轻重、虚实程度和体质年龄,若病情较轻、病位尚浅、免疫力低下、年
龄大者,需控制拔罐力度和留罐时间,时间不能太长,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攻伐过度;
2.拔罐之后,要注意保暖,避风寒,不能受凉;
3.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沾水,以免毛孔舒张状态下感染风寒。
拔火罐的操作也需要专业技能,医院里常用沾了95%酒精的棉团点燃后迅速伸入玻璃
罐内再抽出,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若自己在家操作,会因手法不熟练或操作
不规范而发生意外,建议最好还是到医院接受拔罐治法;若在家自行拔罐最好使用更为安
全的抽气罐。普通人群每次拔罐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拔罐的频率通常一周一
次左右,根据体质和病情调整治疗频次;过饱、过累、过饥、过渴时都不宜拔罐,颈部、
腋下、腹股沟等有大血管,骨骼凹凸不平,皮肤破损的部位也不宜拔罐,孕期女性不宜拔
罐。

You might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