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话——
作为一种文体,散文较之小说与诗歌,更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其魅力源于不拘一格的
表达方式,可叙事,亦可描写,能抒情,亦能议论,在自由挥洒间勾勒思想的光影。散文
虽无严苛章法,却讲求“形散而神不散”,于看似随意的布局中凝练深远意蕴。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日,散文以独特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一
方净土。这几篇文章出自高中生的笔端,他们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的细微波澜,以纯真
的心灵映照世间万象,信笔书写感悟,于字里行间透出灵动与诗意,以及一抹动人的风采
。
华侨中学高中部语文特选课程讲师
陈美玲博士
落日轮回
方玙玥
小时候,黑夜是压抑的,令人窒息,仿佛深不可测的海底。我会把所有的灯都打开,
试图自欺欺人,可那黑还是会从窗户涌进来,提醒我又一个乏善可陈的日子从指缝间溜走
了。因为恐惧黑夜,我自然也厌恶黑暗降临前的日落。
古诗词中吟诵赞美的日落,对我而言是充满疲惫的,好像谁往蓝天投了化学品,一缕
一缕橙烟喷出,撕破白昼的帷幕,结束人间明媚的画面。等纵横交错的橙一褪色,墨黑色
便肆无忌惮地围绕着太阳落山的地方溢出。从小,我就知道日落代表着我留不住的太阳和
擦肩而过的逝去。我怎么可能爱上日落?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那一天。
那天,我打着呵欠从地铁站走出来,突然感觉手机震动。一看,竟是班主任发过来的
:“抬头看看日落……它今天格外美丽。这是我的风景,你的呢?”我下意识抬头,然后
,我看到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日落还可以是紫色的,像流动的银河,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把宇
宙铺展在我面前。紫霞中余晖似水,我屏住呼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直至太阳消失天际
,我依旧伫立路边。我心想,要是我能咬一口刚才的天空,它一定是最甜,最可口的棉花
糖。
大概人都是视觉的动物,见过那番美景后,我再也不讨厌日落了。我其实不是一个会
欣赏大自然的人,以前看到被人吹上天的旅游景点都意兴阑珊,可是突兀的美太有征服力
了。此外,大概也是因为我最近体验了真正的离别,才意识到日落的仁慈。
我发现,这世上不是所有白天都能体面地告别。当你骤然被推进黑夜时,你会发现,
太阳临别的拥抱是有多么温暖和宝贵。日落前是繁忙的一天后,你能直视太阳的唯一机会
。原来它不是太阳的葬礼,原来它是一个提醒,一种反省。想想今天要做的事,你都做了
吗?你和朋友闹别扭后和好了吗?你对至亲表达谢意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把能做的现在
赶紧做了吧!
如果我竭尽全力,那面对日落和接下来的黑暗,我是不是能放下孩童的固执,淡然一
笑?那落日的轮回不必是撕心裂肺的告别,而是一种永恒。即使每天都不一样,即使每个
落日都会带走一些人,可他们只是藏在时空的缝隙。在永恒的终端,我们将是完整的。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大概无暇刻意追逐日落。可在这一生反反复复的轮回中,我总
会偶遇它。那时,我会静下心来,拨弄那逝去的白日,珍惜我拥有的一切。
夜雨潇潇亦曼妙
王美泽
提及夜雨,常冠以“阴郁”二字。古人诗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人轻唤:“雨夜,好适合思考人生”。然而,在江南,夜雨却是曼妙绮丽的代表,
与溪流小桥、烟雨亭阁共同勾勒出柔美旖旎的江南风光。
江南的夜雨,如梦如幻,拨开凡俗的云雾,令人心旷神怡。江南的夜雨虽淅沥却轻柔
,有种润物细无声、沁透心脾的心境之美,陶醉整个灵魂。夜雨既与溪流相得无间,又与
灯火相得益彰,成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夜雨如丝,织在潺潺的溪水上,与迈过石桥的行人一道,同河边垂钓的老人一齐,低
声絮语,悠闲漫步,一派温润怡人的景象。偶尔,夜雨也会如出鞘的利剑,在斜坡小巷中
俯冲,在亭台楼阁中轻叩,在茂密的竹林中低吟。湿润的绿叶与昏黄的灯光交错辉映,美
得如诗如画,摄人心魂。
夜雨似琴弦,轻触着静谧的水面,遥望着远处的星辰,泻下一片片银色的光晕,在人
们的心湖中荡开层层涟漪。漫步在青石板路上,雨声在耳畔絮语,灯影在身边依偎。这一
切都仿佛那么触手可即,像置身于梦幻中,让人流连忘返。
原来,阴郁并不是夜雨本色,它也可以曼妙动人,与心灵共鸣。
夜雨亦与孤亭共舞,又与人间繁华紧密相连。夜雨如诗,在雾气弥漫的古亭下,伞影
憧憧,诉说着红尘往事,人间温情。夜雨如曲,久久驻留在水乡的幽径后巷,伴随着鹅卵
石台阶上的脚步声,打造出独具江南特色的梦里水乡。
雨巷中,少女手持油纸伞,一脸温柔淡然;小河边,老人低眉浅笑,摇着手中的折扇
;扁舟上,渔夫吟唱着古老的曲调,那唱词如雨滴般敲打在水面。人们守着细雨迷蒙的亭
台月色,听雨声淅淅,水流簌簌,看山水苍茫,云淡风轻。闲来一杯香茗,再配上如期而
至的夜雨,独有江南烟雨的清幽意境。
所以你看,夜雨潇潇亦曼妙,不拘阴郁才动人。在寂静的夜晚,任雨丝随风飘洒,静
享这美好时分,重寻内心的安宁。或许夜雨不是关键,心境才是。
忆
翁嘉琳
时光飞逝,弹指间爷爷离开人世已有七年。我自小是由爷爷带着,住在一个小县
城里,父母远在新加坡为生计奔波。从记事起,爷爷的身影总是如影随形,这份隔代
的亲情非常难能可贵。
我儿时的记忆基本都围绕着他,爷爷是我的监护人,每天早上都会背着我去上学
。严寒酷暑,他总是非常准时,每天一走出校门,招手最欢快的总是爷爷。爷爷、小
卖部和木马便是我童年的全部。
转眼间我五岁了,父亲把我接回新加坡,我对那天的印象并不深刻,依稀只记得
当时的懵懂,没来得及好好道别。却不曾想,那成了我对爷爷最后为数不多的记忆。
九岁那年,爷爷因胃部不适住进县里的医院,检查了是急性胃炎,回家养了一段
时间后却久久不见好转,于是姑姑带他再次去检查,看到是如预期的结果,大家才松
了口气,笑着调侃自己虚惊一场。也难怪,毕竟爷爷年事已高,大家难免担忧。爷爷
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住院休养,不久便看到了起色,姑姑才将他接回老家。
可惜好景不长,隔年爷爷又再次病发,连夜被送进城里的医院。这次检查的结果
竟然是胃癌晚期,这当头一棒把大家打了个措手不及。即便我们都明白治愈的可能性
微乎其乎,但是仍然没有放弃,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渴求奇迹降临。虽然全家对病情
都闭口不谈,可爷爷似乎已预感时日不多,坚持要回家。看着他无措的样子,我们内
心百味杂陈,只得一个劲地安抚他,强行让他留在了医院。
为了让爷爷好好地度过最后一个春节,爸妈带我回到老家。姑姑终是把老人家接
了回来。往年这个时候,家里总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嬉耍声,左邻右舍上门的祝福
声,外面炮竹声大作,合家其乐融融地吃着团圆饭。这次,爷爷却只能躺在床上,难
以动弹,沉重的气氛萦绕,再也没了往日的热闹。
夜深了,我们轻轻走进爷爷的房间,坐在床边,轻轻唤着他。爷爷闭着的眼睛动
了动,手指轻微地颤动抚过我的手,如小时候那般,牵着我日复一日走遍熟悉的街道
,这是他对我们的回应,对我们的留念。
悄然间,曙光初现,我们凝视着爷爷的脸庞,他走得很安宁。恍惚中,我似乎又
看到走廊尽头那佝偻着身子向我张开怀抱的老人,那么高大,却又参杂岁月的沧桑。
我视线模糊,耳边却仍不停回荡着爷爷的轻声呼唤,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温暖。
再次回过神之际,我起身熄了灯。时间的镜头跳转,定格在了最后的相片上。上
面是稚嫩的笔迹:“致我最亲爱的爷爷”。
面纱
邵裕��
世上有一种神奇的面纱,它可以让恶人变成正义的使者,让绝对的利己主义者变成大
公无私的圣人或一心为民的领袖,它甚至可以将施暴者伪装成受害者。它可以煽动成千上
万人的情绪,也可以让一个无辜之人瞬时间变成千夫所指的罪人。它无所不能,它能扭曲
事实,让谎言变成真相,让丑陋变成美丽,让懒惰变成勤奋。人们为了得到它无所不用其
极,就算狼狈不堪,就算满身淤泥。人们知道在得到它后,自己便能随心所欲,高人一等
。
终于有一天,人群中有个疯子跪倒在地上,眼神虔诚而迷离。他看起来不过二、三十
岁,在人群中存在感极低,一眼望去很容易被忽略。他仰头看向天空,陶醉般地笑着。接
着从行囊中取出一把刀将自己的胸膛划开。周围的人惊恐万状,他却仿佛在做一件再普通
不过的事。划开的肌肤鲜血喷涌而出,他丢掉刀子,用蛮力将胸腔内的肋骨一根根掰断,
露出了那颗血淋淋的心脏。他颤抖着双手将自己还在跳动的心脏挖出,浑然不管胸口还在
淌血。他表情扭曲,似乎在经历这世上最大的痛苦。而随着他一层一层的撕扯,那颗心脏
的体积也随之缩小,最终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面纱,而他原本心脏的位置则是空无一物。
那面纱薄薄一层如发丝般细,上面隐约还有心脏的脉搏。那疯子仿佛着迷般看着面纱
,将它盖在头上,任由上面的鲜血流淌到脸上。面纱掩饰着疯子的面貌、性别、特征。隐
隐约约,只能看到他的嘴在一张一合。而世间也因这疯子的每一句话而动荡。人们为之疯
狂,他们跪下,重复着那个疯子的动作。转瞬间,这群人的头上都盖上了一层血红色的面
纱。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幼。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心脏的位置是一个血淋淋的黑洞
。
可奇怪的是,这群人慢慢地对这层面纱表现出了厌恶。他们撕扯着别人脸上的面纱,
他们不允许这层面纱出现在他人脸上。他们把这层面纱定义为罪孽,邪恶。他们自己头上
则披着它,但却又对它无比厌恶。披着面纱的这群人累了。他们在互相撕扯间如同一帮野
兽,将对方的肉体撕碎,将骨骼扭曲。任谁也看不出这曾经,是一群……人!
面纱给他们带来了权力,带来了便捷,但也带走了他们的人性。在确定互相无法撕扯
掉面纱后,他们选择钻入了正常人群中。如同君王般,呼风唤雨,颠倒黑白。
人们为这神奇的面纱起了一个名字,它叫“虚伪”。
群体动物
金俊洋
近期听到林俊杰的《孤独娱乐》在广播电台上播出,心中有些感慨。现代人都爱
将自己的生活点滴发布至社交媒体上,不难发现,人们已失去“孤独娱乐”的能力。
曲中唱道:“我拿孤独当娱乐,缓慢苦涩。”孤独的概念在众人口中褒贬不一,
但孤独已愈发成为不堪的存在。人是需要交流的群体动物,“一个人”根本就是错误
的,对吧?不应该……孤独是缓慢苦涩的,因为你硬要将它的步调加快,硬要将它的
味道变甜,孤独才会变得如此不堪。
孤独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没有娱乐的性质。人们却要去追寻,这岂非缘木求鱼?就
像古典音乐是缓慢的,抹茶是苦涩的。你可以尝试去加快,加糖,但它必将失去原有
的感觉。
孤独训练着我们的自制能力,再缓慢,我们也要向前走,再苦涩,我们也要品尝
点。你用再广的社交圈,再广的人脉,你永远不会享受孤独。唯有直视它,接受它原
有的模样,你才会慢慢适应和拥抱孤独。
曲中唱道:“到记忆底层无语潜伏吧,其它不说了。”孤独就是个空间。喜欢它
的人觉得这是个安全区,不喜欢它的人觉得这是炼狱。喜欢它的人会趁着孤独时自我
疗愈,做些自己享受的事情。不喜欢它的人会觉得无所事事,痛苦不堪。趁着孤独,
沉进记忆底层吧。窥探一下生活以往的模样,你遗忘的角落,回忆起最后一次的泪眼
婆娑。孤独会让人直视内心深处,这也是享受孤独的人独有的专利,讨厌孤独的人害
怕的梦魇。
曲中唱道:“苦行僧和初学者,弄不懂的谜语锁”。人生的苦行僧视孤独为老朋
友,偶尔与其联络感情,谈谈心,找回自己的灵魂,初学者又有何不可?人生初学者
不时感叹人生缺少挚友与爱情,可他们若连孤独娱乐的能力都没有,又怎配得上群体
娱乐?孤独娱乐的能力没有了,心灵的平稳便没有了。若在群体娱乐的快乐中无法自
拔,心灵的天平便会向外倾斜。我们便会是臣服于社交圈的行尸走肉,万万不可。
适当地追寻孤独,享受孤独,孤独娱乐便是制衡孤独的最好方法。懂得通过孤独
强化个人素质,完善个人修养,优化个人心境,远胜于周围人们的热情眼光。
“光虽无形,脉搏记得”。寻觅人们的认可与注意或许是年轻人追求的。若人们在
你身边打着的“光”突然黯淡下来,我相信你的脉搏会记得如何回归纯粹的平和。重
新找回你“忽略的静好模式”,重新感知人生的感动,我相信你会记得如何孤独娱乐
,无视坎坷,不认命迎合。
养之道
陈思洁
小时候,学校总喜欢让我们回家养东西,只不过我每回都以失败告终。最初,幼
儿园老师教小朋友把浸湿的红豆放到棉花上,说过几天种子就会发芽。我回家试了试
,数日后却只看到泛黄的棉花和脱皮发臭的红豆,最后全被父母扔进了垃圾桶。
上小学,科学老师则是让我们回家养绿豆,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花盆和底碟、
一把塑料勺子、一包石子、几袋土壤和一些绿豆种子,然后说明道:“种子发芽需要
空气、水、温度,以及时间的耐心等待。”
一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把泥土填进花盆,挖出一个个小洞,再小心翼翼地把一
颗颗种子放进去,轻轻盖上泥土。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用小喷壶给种子浇水,盼望
着幼苗出土的那天。
终于在一个美丽的早晨,我起床后惊喜地发现,昨日还空荡荡的花盆竟然有点绿
意探出了头来。绿豆仿佛一夜间长大,不但长出茎秆,嫩叶也快冒出来了。我知道它
们肯定是在昏暗的泥里,花了好久的努力扎根发芽,才有见天日的那一刻。
我把盆移到窗前,让植株多照照阳光。老师说过生命的要素是空气、水和食物,
但是她也特别交代植物比较特殊,它需要阳光以便进行光合作用。我嘀咕还真是个难
养的物种呢!不过长大后想想,我们人类的成长,需要的又何止空气、水和食物呢?
小小的种子好不容易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茎秆也粗壮了许多。谁知不久,叶子
竟突然开始枯黄,一片一片掉落。难道是生病了?人生病了也会面容憔悴,随时都可
能倒下。我只好去问科学老师怎么办,她想了想后说:“可能是泥土里的营养都吸收
完了,需要给它添加点肥料。”
买好肥料便赶紧给幼苗施肥,然后双手合十祈祷它们快点活过来。不料几天后,
茎秆反而越来越细,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摇欲坠,施肥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哎呀,你浇太多水了啦,根早就全烂了!”妈妈叹道。
一切起死回生的美好幻想在瞬间统统破灭,连仅剩的那片叶子也掉落后,我只能
眼睁睁看着干瘪的茎秆倒下,融进泥里。若不是曾经清楚见证它们一点点长大,任谁
都会觉得它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长大后,没有老师再布置这样的任务了,我也没有耐心和勇气继续尝试了,整个
过程宛如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个转弯会是大起,还是大落。年幼弱小的心最是受
不了这种煎熬,养之道还是等我日后慢慢领悟吧。
如今,我已在人世度过十七个春秋,算是有一些能回忆的昔日时光。老师们每周
给我上课,尽力了解我的学习方式和需求,还会在作业上详细指正。妈妈每天再累也
会为我做爱心餐。爸爸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在我情绪低落时带我出门散心、让我坚
信明天的阳光依旧明媚。
我想,养最深层之道或许是跟永恒不变的爱有关吧。